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伟 《新闻传播》2012,(3):97-99
在媒体并立与融合、竞争与协作、传播与营销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体将全媒体战略作为应对未来媒体竞争的重要指导思想,并进行了一些全媒体运营方面的尝试,但仅仅流于形式,缺乏公众信任感。因此,在新形势下,公信力营销传播作为传统媒体"全媒体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全媒体战略得以执行的评价标准。本文着重从公信力营销传播的内涵层面来阐释其对全媒体战略的经营观念、内容创作、经营执行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楠 《新闻战线》2013,(1):32-34
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经营,以统一的全媒体平台统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南方报人凝聚共识:以"聚合战略"为引领,着力于顶层制度设计和品牌基础建设,有效推进全媒体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邢雪 《新闻窗》2013,(5):83-84
新媒体以史无前例的媒介发展速度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传统媒体中报业的式微更为明显,地市级报业在被省级媒体和强势新媒体覆盖,没有区位优势,没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没有较好的文化消费资源,没有更多的受众群的情况下,生存更加艰难。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受众个性化要求的全媒体构想被提出来,全媒体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命题,我国学界对于全媒体战略研究始于“新媒体”与“媒介融合”的研究,对于“全媒体”,学界至今没有科学而严谨的定义,已有的概念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高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各地的报业集团,都开始不断思变,主动出击,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充分利用全新传播媒介,力求打造全媒体的运行方式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以应对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由此,全媒体记者这个全新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杜晓虹 《今传媒》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6.
杜晓虹 《报刊之友》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垂直化,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便捷化,促进传统媒体加快转型步伐,全媒体一词成为传媒业界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之一,全媒体发展模式备受业界关注,一场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变革正在启动。在这样的全媒体战略背景下,对于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催生全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媒体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营销传播这一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该内涵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在观念、内容以及经营三个层面实现向全媒体方向的华丽转身。一、观念上以公众为本满足消费者需求是营销传播成功的不二法门,作为经营者的媒体自然也应以迎合公众作为克敌制胜的思想立足  相似文献   

9.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报业经营何去何从?本文以此为立脚点,分析了报业经营的发展路径,认为报业应该抓住传统媒体的优势,增强内容生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报网融合的全媒体发展,以用户为主重点开展新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智慧 《青年记者》2017,(11):66-67
全媒体直播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指将现有的媒介手段有机组合成一种多维的立体式报道平台,用更高效且生动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全媒体的信源和落点同时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能够实现传播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多个层面融合,使用户能够从任何终端获取信息.随着“两微一网一端”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很难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诉求.全媒体直播对多种传播技术的融合式运用,产生的集约性放大效应,能够全面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给受众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使新闻信息有效渗透到受众的接收终端,提升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遭遇发展瓶颈,新闻线索较少,新闻反应速度较慢,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差,都成为传统媒体的短腿,在这种态势下,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是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利用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是当前传统媒体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为例,探讨传统媒体发展自身新媒体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在"全媒体"框架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整合多媒介和全媒体资源,利用媒介联动和媒介互补的优势,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多种需求和服务,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是其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作者所在的盐城广播电视台实践为例,从建立全媒体受众调查平台,全力服务广播电视品牌创新和维护;开展全媒体创意活动,促进内容推陈出新;依托全媒体发布载体,推进品牌影响力提升等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全媒体"在广播电视内容和品牌建设中的运用,为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进步提供了实践性强的借鉴经验。由此提出,作为提供精神产品的广播电视媒体,创新是永远的话题和永恒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拉开帷幕,也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新格局正在酝酿构建中。全媒体作为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一种统称,涉及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在此时代趋势下,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成为头等大事,虽然我国国家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效,但就一些中小型传统媒体来说,其转型仍面对许多问题。本文正基于此,先概述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面对的问题,再分析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有效路径,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实现自身的转型,是必然选择.地方电视媒体要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媒体转型战略,才能扩大影响力、争取话语权,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坚持“内容为王”,提高节目内容质量 节目内容的品牌化一直是电视媒体追求的目标,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节目质量更是地方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重视受众的实际需要,满足受众的视听体验,提高为受众服务的意识,节目内容体现出专业化、个性化,才能很好地解决地方电视节目鱼龙混杂的问题,对广大受众产生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目标受众的细分,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战略使广播媒体进入复兴成长阶段,多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将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基准,加大产品营销;以活动营销为依托,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技术发展为契机,在全媒体立体营销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拓宽自身的经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欢迎,这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显得非常落后。在全媒体环境下,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也为了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就必须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活力。为此,广播媒体要更加注重倾听受众反馈意见,要在创新中提高节目质量,还要培养复合型媒体人才,探索建设广播全媒体平台,从而实现良好的媒体融合发展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供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台湾诚品书店追求“顾客份额”营销模式的剖析,分析城市广播电视整合的现状和瓶颈,探索其全媒体发展思路,指出:“经营受众”是全媒体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蓝岸 《新闻战线》2020,(3):58-60
深圳新闻网将原有的"网媒"定位改变为"网络综合运营商",将单一网站拆分为六条产品线,以"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商整合经营"的思路,探索、破解传统媒体融合改革之道:移动化是方向,全媒体化是解法,平台化是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及受众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目前,传统媒体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由于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由于传统媒体待遇普遍偏低等原因,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由于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老化和人才短缺,效益不佳,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传统媒体走全媒体发展道路的前景光明,但改革路径还处在探索之中,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随着媒介环境、舆论生态、受众需求的变化,传统媒体创新内容形态、表达方式,短视频新闻评论应运而生,成为新的传播风口,同时也面临着种种矛盾挑战与现实困境。本文聚焦纸媒转型过程中短视频评论的变与不变,以期为短视频评论创新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