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说得更确切些,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①既然如此,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至人呢?人之所以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活动说到…  相似文献   

2.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群众不爱看经济新闻的原因,是经济新闻存在“物化”倾向。即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思想、不见精神,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4.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写作编号: 新闻中的人与物社会上发生或发现的许许多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直接或间接有人参与其中的,而且绝大部分事实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我们不少新闻却见物不见人,写工作部署,谈生产过程,讲产量、质量、成本,满篇数字,事例堆积,恰恰不见人的活动,不见群众的劳动热忱。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有三个好处:避免就事  相似文献   

5.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按照推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是人呢?笔者以为人之所以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基本手段之一,理应与新闻报道互相配合,比翼双飞,甚至还起到对新闻报道的“点睛”,为市民代言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报社的新闻评论却普遍呈现弱化之势:一是报纸对新闻评论重视不够,新闻评论作者少,写的少,也不注重组织人写;二是评论稿件数量小,有些报纸整版不见一篇新闻评论;三是评论稿件质量差,内容空泛,文风呆板,读者不愿看。  相似文献   

7.
反腐题材新闻报道因为与政治权力、公共资源、经济利益等新闻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引起广大读者受众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很多报道存在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等问题,因而深度不够,不能给受众以充分的启迪和反思,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新闻价值。本文试从新闻价值角度对反腐题材新闻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期望对改进此类报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政治     
新闻有三个最亲近的邻居,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政治。其中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更复杂、微妙一些。一部现代政治史几乎就是一部新闻史,而一部新闻史最离不开的话题就是政治。政治没有新闻的帮助几乎不可能运转,而新闻离开政治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功。对一个新闻人  相似文献   

9.
新闻指最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发布与传播。新闻单位所采集、编辑、制作、发布、传播的新闻体裁,一般又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但不论何种新闻体裁,都要包括新闻共有的五大要素,又称五个W,我们分别予以新解读。一、第一个W(who)——何人人物是新闻的主体,任何新闻都不可以见物不见人或见事不见人,新闻的信息价值也是由新闻人物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物永远都是新闻的首要元素。例如,中央电视台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目前的许多经济新闻,未能反映人物的思想、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往往是“数字加例子”,材料罗列,枯燥无味。如何使经济新闻走出困境,结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面向人民群众写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倾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相互关系,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善于在经济生活中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新闻竞争使广播人有了危机意识,广播媒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弱点,决定了它在受众中的注意力和影响力无法与其它媒介相提并论。如何扬长避短,规避电视、报纸、网络的强势,发挥广播的独特优势,博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已经成为广播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正记得一部新闻论著里说过,新闻永远是"人"的新闻,如果放弃了对人的深沉关怀,那么新闻将变得毫无价值,所有的意义都将从新闻纸上沦陷和消失。文学是"掩埋在图书馆尘埃下的文学",新闻则是"站在新闻纸最明亮处的文学"。要想写出令人满意的新闻,就要挖掘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的故事,而这样仅靠沟通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尊重与理解采访对象的情感与苦衷,能感同身受普通人的情感与特殊环境里特殊人的情感。一个不懂感情,不懂沟通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许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都有共同的认识,就是文学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性。文学利用创造和虚构,树立艺术内容或者人为。但是新闻的核心和价值却在于"真"。文学中常用的两种手段,却是新闻绝对不能有的。尽管这样,电视新闻的工作者在真实实践的过程中愈来愈感受到一个对立的事情,仅仅单纯直接地给人们讲述事件的真相,观看者、信息接收者反而对那严肃谨慎文字产生了反感或忽视,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受众们更加认可的报道形势是需要联合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感染力,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起观众的关注,形成内心的共鸣。优秀的新闻作品可以直击人内心的,让人读完、看完能有所思考,对社会有些震撼。电视新闻的创作必须是对事件真相的客观说明,论述真实性与文学性以及在新闻创作领域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新新闻主义"内在的不平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是西方新闻报道方式沿革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它轰动一时又很快没落,在其繁盛的十几年里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新闻主义"对文学性技巧在新闻中的运用和它既现实又艺术的写作思维,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格格不入."新新闻主义"这两方面的创新导致自身所难以克服的内在的不平衡性,使得它在新闻与文学两级中摇摆不定,最终不见容于恪守传统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5.
新闻和文学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它的真实性,而文学之所以广为流传,甚至于传世千百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精彩故事、它的人物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使得新闻时过境迁后,人们很难像说故事一样谈起新闻本身。相反,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多年后谈起来,仍让人津津乐道。笔者从多年的新闻学习与实践中发现,这些流世经年的新闻作品在写作上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手段。廉红李  相似文献   

16.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7.
杨保军  孙新 《新闻界》2022,(8):4-13+57
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是人类进入智能新闻时代后才成对出现的概念。人主体作为直接行动者形成了人主体新闻,由算数、算法、算力、有形载体构成的智能体作为直接行动者形成了智能体新闻。在数字新闻环境中,人主体新闻可分为职业主体新闻与非职业主体新闻,智能体新闻可分为人机辅助智能体新闻、人机交互智能体新闻和人机合一智能体新闻。在智能体新闻对人主体新闻的模仿与拓展,以及智能体新闻激发人主体新闻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之间形成了辅助、协作、共融三种关系。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表现为人主体新闻的“主体性”与智能体新闻“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以智能体为中介建构的人与人之间的新闻关系。随着智能体新闻的拟人化与人主体新闻的智能化发展,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会成为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的核心问题;奇点人新闻可能成为人类新闻演进的未来形态;追问“人(普通人+奇点人)-奇点人新闻-世界(现实世界+元宇宙)”之间的关系,可能成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关系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访对新闻写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细致的采访,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老新闻人提出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灼见,可见下功夫采访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通过虚构来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然而,两者在反映内容的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文学手法很大程度上对新闻写作具有意想不到的加成效果。在新闻写作尤其是新闻通讯中,恰当地运用文学创作手法不仅能增强审美意趣,而且更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之余,也启迪人们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但选择道德,是做人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