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品质是媒体的灵魂。在旅游报道中,立口何突破偏颇的平面景观介绍模式,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报道深度水平,就成为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在主持《新晚报》“旅游专刊”一年的时间里,试着探索创新,不断挖掘这方面报道的文化内涵,赋予其特有的“文化灵魂”,实现媒体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广播做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之一,历来都把新闻节目作为支撑发展、打造品牌的龙头,在媒体已经进入品牌运营阶段的今天,怎样让新闻节目这个龙头高高扬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立台,是业界人士努力求索和付诸实践的重要问题之一。2006年暑期,秦皇岛之声台根据市委宣传部和局编委会的部署,组织策划出大型系列录音报道《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速发展——合力建设绿色、和谐、活力、魅力秦皇岛》,  相似文献   

3.
每年三月,对新闻媒体而言,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宣传月。面对年度宣传“硬任务”,作为一个城市的主流新闻媒体,如何在“年年岁岁花相似”中做出新意?  相似文献   

4.
2010年的西安,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响亮,他叫陈绪水。这个“令一座城市牵挂的志愿者”当选了2010年西安十大新闻人物,同时被评为西安市十佳道德模范。陈绪水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人,也诠释着西安这座城市的大爱精神。  相似文献   

5.
徐锐 《新闻三昧》2005,(3):31-32
武汉晚报2004年最大的亮点当属“挽救上网成瘾行动”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历时8个月,集纳100多个版面200多篇报道,有300多家媒体参与,一推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陶宏开作为“挽救行动”的先行,经武汉晚报成功推介,当选“2004中国电视十大新闻人物”,走进全国千百万家庭。纵观武汉晚报8个月的追踪报道,产生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预期,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学界探究。本拟围绕“挽救行动”系列报道成功的原因,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6.
赵双远 《新闻记者》2008,(10):89-90
"市民王先生申请新办一家企业,从去年3月开始,先后跑了一年零一个月.其间,因为手续不全造成'违规'.还不得不交了几万元的'罚款'.今年4月,营业执照总算是拿到了,但王先生已是身心疲惫."6月2日,泰州晚报以<办个企业咋就这么难>为题,拉开了"化解办事难"系列报道的序幕,矛头直指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相似文献   

7.
崔建华 《新闻实践》2010,(8):40-40,41
晚报、都市报因其贴近读者、内容喜闻乐见而迅速崛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社会新闻为主的内容渐渐让读者产生了厌倦,谈起晚报、都市报时常会蹦出这样的字眼:“不入流”。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还属非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8.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11月28日到今年2月16日(即今年的除夕),《平顶山晚报》推出了一组“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连续报道,这组报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走近农民工”系列和第二阶段的“讨薪进行时”系列。报道历时两个多月,共发稿30余篇。两个阶段的报道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前者是后者的情感铺垫,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指向,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可以说是一组较为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报纸关注着大众的关注,同时,又时刻在用报纸的影响力影响着大众的关注对象和关注程度。在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时代,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个地方的主流媒体,其价值的体现与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围绕主流意识形态,以主流舆论导向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人的观念,影响社会舆论,方可正确显现媒体的宣传作用和效果.从而实现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如何在基层上党课?以往的党课,一般都是请党校教授或领导主讲,讲理论知识的居多。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南湖晚报》联合嘉兴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喜迎十七大·17堂特别党课在党的诞生地”大型系列活动,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地处中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作为开封市本地主流媒体的《汴梁晚报》,在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兼顾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报道,念好“三字经”,“跳”——跳出农业,放大“三农”报道;“巧”——运用技巧,写活“三农”报道;“新”——选好角度,“三农”报道出新。这样的“三农”报道城里人喜爱看,农村人觉得亲...  相似文献   

13.
李刚  王丙全 《新闻前哨》2010,(12):77-77
三峡水库175米蓄水,是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国内外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三峡晚报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报纸.三年来一直高度关注着175米蓄水.此时如何体现特色呢?经周密策划之后.三峡晚报创造性地推出了“喜看活力新三峡”大型系列报道,对175米蓄水同步形成的新三峡、新长江进行了立体全景式报道,绘就了精美壮阔的新三峡和长江画卷。  相似文献   

14.
鲁珊  秦杰 《新闻前哨》2013,(12):34-35
当下,新媒体来势汹汹,传统媒体能不能生存,怎样生存,怎样实现差异化竞争,不是哪一家报纸的课题,是包括报纸、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的行业课题,而又以报纸为著。武汉晚报"把青春留在雪域高原"系列报道,从技术处理上,恰恰是一次主动尝试,即充分而全面地运用传统媒体技巧,有意避免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远程类报  相似文献   

15.
赵冰 《中国记者》2012,(8):102-103
网络时代,新闻记者是像有些微博作者那样,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还是在新闻采写中更专业,更理性,更加恪守职业道德?在"走转改"活动中,《平顶山晚报》"走基层——晚报记者在行动"系列报道为年轻记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将"体验式报道"作为切入点,常用常新,也让"走转改""走"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6.
陈欣 《新闻实践》2008,(9):29-30
今年7月,钱江晚报集各路采编之力,以"戊子苍生甘苦录"系列报道为主线,连续推出了多组关注高物价下的民生系列报道,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直面社会现实、关注热点难点的社会责任。年初,温家宝总理就多次说过:"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  相似文献   

17.
十人倡议百万人响应.武汉兴起“袋袋相传”。武汉晚报从百姓身边小事入手.联手武汉最大居民区——常青花园。策划实施“袋袋相传”公益活动,引导公众用环保布袋取代塑料袋,使“袋袋相传”成为市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袋袋相传”由常青花园“传”到武汉三镇,在城区不断深入:又由城区“传”到市郊的汉南等地,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系列报道呈现出不同特点.电视媒体利用声画传播优势,将理论具象化,着重讲述个人追梦故事.报纸媒体以深度解读报道形式,在厘清“中国梦”内涵逻辑的同时,平衡话语比重,让个体畅聊“说梦”.网络媒体提升视觉传达效果,探索政策报道在“屏阅读”时代的最佳传播方式.随着这类报道的持续推进,应注意对政治修辞与新闻修辞的双重关照,处理好故事化报道“反常议题”与“平常接受”的关系,逐渐将报道议题的选择从“内涵”转向“路径”层面,才能使传播方式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9.
提地方晚报如何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主题报道,一直是困扰报人的一个难点。跟得太紧,容易太直、太白、太生硬,缺乏可读性,影响引导力;离得太远,又容易离当地主流有距离,不易产生吸引力。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汴梁晚报》“万里寻踪客家路”大型系列报道,为破解这一难题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专题类重点报道,是笔者杜撰的一个新词,在本文,指的是出于配合地方中心工作或某些活动开展的需要,或是媒体为了主动融人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而专门策划实施、并作重点处理的一类报道形式。这类报道的特点,是为了某一特定的需要,主题先行,题材较大,报道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发表时以突出的版位处理。本文且称之为专题类重点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