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7,(12):40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继“十一黄金周”之后,商场超市又会经历一次客流高峰,在这些天,你会受到商家格外的礼遇,这些钱袋并不饱胀的平常人被尊为上帝。在无数次流连忘返、收获各种心情和表情、钱袋空瘪之后,回到现实中,回到自己的家,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此时,也许你会冒出一个疑问:在这个消费时代,自己真的是上帝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我指的不是印数和码洋,而是出版界通过自己的产品,为整整一代青年的精神成长提供了营养。当时的出版物几乎左右着社会思潮的走向,大量的中国古籍掀起了“文化热”,大量的翻译书籍掀起了“西学热”。当时“畅销书”的观念并不清晰,但凡是好书都能成为畅销书。  相似文献   

3.
消费稿酬     
稿酬是我目前唯一的外快,少则三、五元,多则五、六十元,隔三岔五的,在某一个平凡日子的早晨,总会有一些绿色的汇款单从三峡、武汉或更远的地方飘然而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突兀而至的远方飞鸿也给我传递过惊喜。  相似文献   

4.
迟玉斌 《大观周刊》2010,(37):177-17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城市消费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消费行为对城市整体消费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对我国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的实际调查,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征,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模式。研究证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群体自身的特点赞成的,并不完全受所在地区消费水平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把电视广告片视为一种符号系统时.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广告、商品和消费。现代社会商品原本的价值意义被剥离了,广告符号成为消费的潮流,电视广告符号以它特有的语言结构重构商品的意义,又以意义转移重构的方式推销商品。  相似文献   

6.
薛福连 《电子出版》2000,(12):45-46
人们走进超市,便会被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弄得眼花缭乱。不少消费者面对这五光十色的商品,不知所措。其实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商品包装的色彩。包装的色彩是现代包装装璜设计中的六大要素之一(色彩文字、形象、图案、构图和材料)。它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直接对消费者产生需求或排斥的心理作用。因此,包装的色彩设计也日益受到商家和设计师们的高度重视。一个好的商品包装对商品销售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同样一种包装,为什么能让某些人很感兴趣,而对另一些人却引不起一点激情呢?这是由于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微博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微博话题议程设置的情感消费;病毒式广告话语的符号消费;对女性欲望的二次消费,等等。本文试结合传播学和消费社会理论,对企业微博消费特征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信息消费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信息消费论著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信息消费的概念、内涵,归纳了信息消费的六个特点,并简述了信息消费的三个结构要素,即信息消费研究对象———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品、信息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闻信息产品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产品,有“特殊商品”之称,它正日益广泛地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领域,个人订报的快速增长、收费电视的初露头角,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的逐年增加,使老百姓深恶痛绝。据说,现在每年的三公消费,已经达到9000亿元。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每个人平日耳濡目染,眼见公家人大吃大喝,  相似文献   

11.
马文博 《新闻世界》2012,(9):228-230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媒介影响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便捷了我们的生活;可我们又被媒介所监督、所控制。面对庞大的信息洪流,我们的思维和身体变得力不从心。人类和媒介在角色上发生着戏剧化的颠倒,究竟是人为媒介而活,还是媒介为人而存?媒介与人,又是谁控制了谁?  相似文献   

12.
陈桦 《全国新书目》2008,(23):35-39
《光绪之死大揭秘》一书详细剖析光绪与慈禧数十年的恩恩怨怨,解读统治中国近50年的慈禧的诡诈与阴谋.在光绪逝世100年之际,深入发掘历史档案,结合最新科学鉴定结果,拨开了光绪之死的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13.
是谁制造了郑小琼?一个风云变化的病态的社会将她制造为一个符号,但是,她的意义却是用另一种纯正的写作解放了自己。所以,如果没有郑小琼,上帝也会制造一个郑小琼,因为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异化与解放、象征与反象征的一个典型寓言。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相似文献   

15.
是谁烧了圆明园?兴许,有人要说这是个怪问题,提得有点傻而且多余。 是啊,史书上载着的,铁板上钉了钉,难道还能有什么疑问?不错,这问题再简单不过,更何况圆明园遗址许多人都不知去过多少回了。但根据这些年所见所闻来推断,真要是把问题提到一些先生小姐面前,说不定答什么的都有呢。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人类社会已经从传统的生产社会(production society)转为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根据波德里亚的消费二元理论,当今人们重视产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多于重视产品本身,“视觉导向的消费者行为”(the oriented-based economy)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艺术借助商品的力量融入生活,消费社会呈现出“视觉化”的景现社会特点(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相似文献   

17.
季靖 《新闻界》2006,(4):82-83
“符号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由社会学家让·波得里亚(1996)首先提出,波得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波得里亚,1996),是指物或消费品在被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来计价的。这就是同样的商品,品牌产品价格总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理由。符号消费(周晓虹,2005)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  相似文献   

18.
谁催生了房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掌握了使人们确信他们需要什么的话语权力,谁就控制了社会。西方学者马尔库塞这样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是这句话的一个实证。整个城市都在消费方式的裹挟下,欢欣鼓舞地加入了追求好生活的行列。政策引导和消费主义相互合力,使得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单向度的上涨轨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拍案而起:“是好汉就站出来”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活动家、中国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等人满含悲愤地组织了李公朴治丧委员会。15日上午,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行“李公朴遇难经过”报告会和追悼会。  相似文献   

20.
事实证明,舆论暴力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形成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和广西的张都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都曾经求助过网络,希望通过网上舆论,洗清自己的干系,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报载,广西版"许云鹤"事件日前水落石出:自称"学雷锋"扶倒地老人而被冤枉成肇事者的广西玉林男子张都,在交警部门展示其撞人监控后,终于不再四处喊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