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镜头画面的拍摄是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常用镜头。镜头画面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组成,因此,它的画面结构单调、构图平淡,难以吸引观众,更谈不到电视画面形象的完美。那么,作为摄像记者如何力求做到采访镜头画面的完美.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蔡凌  许扬 《新闻前哨》2015,(2):43-44
电视媒介的声画同步特点讲求镜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一规律制约着节目的后期编辑。如果被采访者因为紧张而言语不流畅、字词重复,剪辑这一段画面就会遭遇极大地困难,给节目留下回答生硬、镜头粗糙的"硬伤"。实践中每个电视记者都会无数次遇到采访对象的各种"摄像机恐惧症":面部肌肉僵硬,思维混乱,精神紧张到不能自制,以至无法用语言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帮助被采访者消除和缓解恐惧感,是保证采  相似文献   

3.
大连电视台国际部的外宣 节目《中国大连》从2000年第3 期《出国打工》开始,以后陆续加 进了十几期的3-4分钟的人物 访谈。这样的访谈怎么做?这是 本文思考的。 如何打开被采访者采访前 的自然状态?访谈对子被采访者 可能是陌生的或是第一次,关键 就是开机前我们如何去调整被 采访者的情绪,使访谈在轻松的 话题中,在自然的状态中使被采 访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进入角 色,谈话亲切、自然、流畅。 例如有一期节目,被采访者 是东北财经大学渤海酒店管理 学院副院长谢彦君,谈话的内容 是关于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因谢 老师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搞电视新闻的下去采访 ,总断不了一句行话或习惯用语“组织场面”。何谓组织场面 ?就是可能新闻事实有了 ,但表现在画面上 ,要末没有 ,要末不全 ,要末不生动。于是乎 ,电视记者就对当地陪同人员喊 :“不行 ,不行 ,快组织场面 !”接着就对如何组织场面提要求 ,包括要摄入镜头的人、物、动 (作 )、话(被采访者怎么说 )以及规模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直到陪同者和被采访者经过一番紧张地调兵遣将 ,认为甚合“吾意”后 ,才点头 :“开始拍吧 !”我们不妨观看一幅真实“画面” :去年 ,某抗洪第一线。某台新闻记者拟拍女子突击队。到现场一看 ,十几个…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录像或广播录音新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话语:某个被采访者某一句话刚说了半截,声音便被截断了。笔者这里所指的半截话新闻,其半截  相似文献   

6.
随着记者愈来愈多地进入画面,现场采访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真实可信.但当你留意观看电视新闻时,也会发现,有的记者的采访话筒却到了被采访者的手中.例如有家电视台选送参加全国性评比的新闻片《××工商局查  相似文献   

7.
金侹 《新闻实践》2013,(7):54-55
有机会赴日访问学习,看了大量的日本电视节目,有了一些新的直观感受.结合部分资料内容,我从主观认识方面,谈谈我眼中的日本电视节目的画面呈现.这里所谓的画面呈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节目内容,就是给观众看什么;二是节目包装,也就是怎样给观众看.  相似文献   

8.
作为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的中间“媒介”———主持人,其语言表述的最基本方式就是说话。面对观众说话,面对被采访者说话。愈来愈多的节目主持人已不拘泥于只是面对观众,而是寻找一个面对自己的交谈对象,向其问话,与之“对话”。在与赵忠祥一起拍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大京?..  相似文献   

9.
当电视以一种新媒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时,多机拍摄就是最主要的制作手段。今天,随着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发展,多机拍摄作为一种现场节目制作手段,已经广泛地渗透于各种类型的节目中。这些不同位置的摄像机各司其职地为我们多角度地呈现了整个节目现场各个角落的精彩画面。这些画面所体现的正是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导播和摄像问看得见的默契。  相似文献   

10.
何谓即兴采访?即指记者在被采访者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即兴提问的过程。用电视手段将这一时空里的声音和画面同步记录在磁带上,就叫做电视节目中的即兴采访。近年来,即兴采访手段的运用给专题节目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观众耳目一新。这一点,从大量观众来信中可以得到佐证。为什么有些记者记得滚瓜烂熟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导演”手法和苦心经营的画面表现出来,其荧屏效果,反倒不如“随  相似文献   

11.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12.
看得见的默契——导播和摄像工作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电视以一种新媒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时,多机拍摄就是最主要的制作手段。今天,随着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发展,多机拍摄作为一种现场节目制作手段,已经广泛地渗透于各种类型的节目中。这些不同位置的摄像机各司其职地为我们多角度地呈现了整个节目现场各个角落的精彩画面。这些画面所体现的正是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导播和摄像间看得见的默契。  相似文献   

13.
王璟 《视听纵横》2004,(4):68-69
近几年来,电视法制节目可谓遍地开花,发展蓬勃。但是看了众多的此类节目,自己也做了很多节目,我个人认为,电视法制节目还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是客观原因),电视法制节目的画面往往显得不够丰富,也不够精美。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总希望采访对象乐意提供情况,而且谈话直率、中肯切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有位年轻记者采访武汉钢铁厂负责人时,是这样提问的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大,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电视传播的优势已经说了不少,但对于其劣势或者说局限性的认识却很不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曾指出:“电视传播方式的诸因素,也决定了电视宣传的劣势。这些劣势是:稍纵即逝、过耳不留;顺序收音、较难选择。”笔者认为,在广播崛起,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应居安思危,全面认识自己,不断改进节目。比如电视界提出“扬长避短”是很对的。但也应看到有些“短”是无法避免的,电视新闻典型报道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试图用电视新闻手段去进行典型报道时,就会感到可拍的东西不多。那些可以表现典型丰富内涵的新闻素材对于有现场规定性的摄像机来说已是“过去时”。电视画面没有文字那种追述的自由,而只能以眼前的现场为起点进行报道。这就是长期以来画面局限给电视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困惑。 随着电视新闻实践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其中运用得较普遍较成熟的手法是发挥“声”的作用,让被采访者通  相似文献   

16.
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中心和组织者,担负着引导话题、协调气氛、激发嘉宾谈话欲望的重任。主持人是否具有亲和力、语言和气质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着被采访者的情绪和节目现场气氛,直至  相似文献   

17.
拍到真实的画面,录到出自内心的成功采访即要遵循平等交流,不可强迫的采访规律;又要根据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适当的方法;还要想尽办法使记者淡出采访现场,跳出被采访者的注意力之外,抓住时机,捕捉真实气氛和的细节。笔者结合自己的三次采访实例,说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8.
准则一——简洁明了如果被采访者没听懂对他提出的问题,那么错在进行采访的电视记者,而不是被采访者。因为记者提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文化水平,没有考虑到由于专业或年龄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习惯语汇。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要尽可能考虑到被采访者的习惯语汇。正如任何规则一样,这个规则也是例外——当被采访者的语言与电视观众的语言很少有共同之处的时候,情况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第一次见面,彼此互不了解,难免之间隔着一堵“墙”。采访者如何主动出击,拆除这堵“墙”,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迅速达到采访的目的,这是采访中的一大难题。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套近乎”是一种有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共同兴趣法所谓共同兴趣法,就是通过畅谈被采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达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视节目的越来越多,节目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离不开人的影子,特别是近些年,电视现场直播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兴起,电视采访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与平等观念,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的关系,营造融洽的“对话”语境,进而展开和谐的交流,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或节目现场交流,达到满意的节目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