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批评性报道采写难,这是人所共知的。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想尽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采访、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那么,怎样采写好批评性报道呢?笔者总结几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闻侵权官司居高不下,且又败诉居多,新闻媒体或记动辄被告上法庭,不得不以被告身份被动地为自己辩护,譬如,自1985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逾千起,其中大多数新闻官司涉及最普遍的便是所谓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而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审理更侧重于对名誉权等人身权的保护,以至新闻媒体常常败诉。  相似文献   

5.
朱巍  晓琳 《新闻爱好者》2001,(10):16-17
目前,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官司已渐呈上升趋势,记者或媒体成为法庭被告的事已屡见不鲜。当然,打官司并不意味着原告有理。但是,官司打起来,总会给记者和媒体带来根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悉,全国的新闻官司10年间已达5000多起,媒体败诉率达30%以上。新闻媒体因刊发批评报道吃官司甚至败诉,不仅削弱了批评报道的战斗力,而且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批评报道的采写中避免新闻官司呢?我们结合采写许昌市邮电局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的一组批评报道的实践,试…  相似文献   

6.
7.
8.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批评性的监督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成为新闻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经常采用的报道方式。有关调查表明,揭露性、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在读者中反映更强,影响更深,更能引起社会轰动。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批评报道刘聪明批评与自我批评,包括新闻监督批评,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我们党历来重视在报刊上开展批评监督工作。早在建国初期,中央就专门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再次重申:各级党委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它,人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色彩的社会。因此,批评报道也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不少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断推出严厉公正、  相似文献   

13.
14.
15.
“新闻批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 ,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 ,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长期以来 ,在新闻学领域 ,一门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注意 ,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这一学术兴趣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报道强烈反思引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即如何分析、评价新闻作品 ,如何认识和批评新闻传媒行为 ,日渐激起研究者的不断思索。没有系统的理念指导 ,或者说在缺少学说指南的氛围中 ,人们对新闻及媒体的批评只能凭藉各自的意图 ,不能不产生认识的盲区。但人们并不…  相似文献   

16.
电视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中影响大、震撼力强、见效快的一种监督方式。如何使批评报道既发挥匡正风气、净化道德、鞭笞邪恶的作用,又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本文试图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选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批评报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形成的压力往往给被批评对象造成极大震撼,同时也在观众中树立了威信。是不是所有反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批评报道的素材呢?答案显然是否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冯洁 《传媒观察》2003,(2):49-50
当代媒体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所开展的批评报道的实践,对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体系的重构、法律社会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批评性报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部分记者没有完全理解批评性报道的规律,批评性报道本身也存在不足。笔者在工作中感到,一些批评性报道在情绪表达上,存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