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广播时政新闻的优势,并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来创新创作手法,同时坚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出发点,深入透析时政新闻,以期能够将广播时政新闻进行全面推广,进而使之能够将广播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改革是广播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近些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从观念、视角、材料、形式、深度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广播时政新闻创新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宇 《中国广播》2010,(1):29-31
时政新闻改革是广播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近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从观念、视角、角度、形式、深度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广播时政新闻创新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倪孔法 《新闻窗》2014,(6):76-76
一、采用连线报道时政新闻的优越性 (一)连线报道凸显广播的快捷优势 时政新闻,报道的大多是党和政府的会议以及县领导的活动。在人们印象中,时政新闻庄重、规范,特点是求"稳"而不求"快"。当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平面、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媒体争芳斗妍,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广播时政新闻也要在"快"上下工夫,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给听众,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才不会打折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采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通过工作实际说明时政新闻采访中常见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发展以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进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是每个新闻媒体必须着力做好的重要内容,在报纸上,时政新闻都放在最重要的版面,在电视和广播中,时政新闻都放在黄金时间播出。但是,受众在收听或阅读时政新闻时,有味同嚼蜡的感觉,究其原因,是时政新闻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时没有很好地做到新闻的三贴近,使时政新闻让受众感觉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时政新闻只有做到三贴近才能更好地上情下达,发挥好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萍  刘佳 《声屏世界》2016,(6):58-60
微信是中国最大的信息平台之一。因其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等信息传播特点,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为扭转颓势纷纷打造微信公众号,试点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改革,与用户进行有效互动,涌现出大批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微信推送。诸如《人民日报》的“学习小组”、《北京青年报》的“政知圈”、上海东方报业的“澎湃新闻”、央视的“网络新闻联播”、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湖南卫视新闻联播”、重庆广播电视台的“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江西广播电视台的“江西网络台”、赣州广播电视台的“GZTV赣州新闻联播”等。本文针对时政新闻微信推送编辑、内容选择、二手资料整理等内容,探析微信如何玩转时政类选题,让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受到用户青睐,提升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从事时政新闻的广播电台记者,20多年来,记者亲历广播在多媒体时代冲击下的变迁,广播的传播方式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竞争中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时政新闻更是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快捷、收听方便的独有优势逐渐削弱,如何确保时政新闻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在夹缝中生存,我有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9.
郭攀 《中国广播》2014,(11):41-42
在当今新媒体打造的舆论阵地上,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如何让更多的时政新闻适应新媒体语境、善用新媒体技术,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广播时政新闻报道需要不断调整语态,以适应新媒体舆论传播环境中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0.
滕莹石 《新闻传播》2014,(2):165+167
电台广播是人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听众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新闻理念的不断创新,新时期的时政主持人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时政新闻播报主持人也应一改旧日新闻播报风格的束缚,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对新时期时政主持人的播报风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时政新闻,这一新闻报道领域的敏感区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革。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广播时政新闻报道42年的老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时政新闻,简言之,就是正在或刚刚发生的重要的政治和外事事件,通俗说,亦即对重要会议以及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国内外各项重要活动的报道。我国时政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时政新闻担负着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13.
胡可可 《视听界》2010,(1):100-101
地方电台的时政新闻节目多年来受会议和领导报道活动过多、过滥、过长的困扰,节目的收听率和美誉度不佳。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对提高新闻节目质量信心不足,因循守旧,不愿提出改进意见,时政节目沉闷有余,鲜活不足。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态势下,广播新闻从业人员陈旧的意识不改变,就不会进发内生动力,广播新闻节目也就没有活力。  相似文献   

14.
对重大政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既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良传统,也是它的一大优势。作为广播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时政新闻现场直播一直被看作广播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得到广播界同行首肯,受到听众喜爱,并屡获大奖。从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开国大典现场转播,到去年时政新闻现场直播“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梅开二度,连获国家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无不得益于广播的声音表现优势,得益于广播的同步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5.
"时政新闻"由于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政方针、发展方向以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等原因,往往占据着媒体的重要位置,报纸的头版、广播和电视的头条也大多是时政新闻.时政新闻写得好,就会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党和政府的利民政策及时下达,造福群众,反之,则会使市民出现理解误差,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如何写好时政新闻,对一名记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时政新闻一直给人严谨和准确的刻板印象。而民生新闻,则更容易给人亲近感。在新媒体移动端日趋普及的传播背景下,如何让时政信息更加深入人心,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报道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更要充分满足群众的获得感。本文以黄石广播电视台在“城市更新”系列报道为例,探讨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黎莉 《声屏世界》2013,(8):28-29
今天的时政新闻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南昌广播电视台《每日新闻》栏目具有27年的播出历史,是南昌地区一档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时政新闻栏目。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延续辉煌,将栏目打造成具有全国视野、符合城市台未来发展方向的新闻栏目?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型,《每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不断加强和改进重大时政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坚守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的现实需求。本文试图结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在重大时政主题报道方面的探索,研究探讨互联网语境下重大时政主题报道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是进一步改进时政新闻报道,减少会议新闻和程序性内容,突出实际内容,提高时效性,使之更加规范、精炼。近年来,龙南广播电视台严格执行当地宣传部门关于加强新闻宣传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各类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进行了有效压缩。在时政报道时,记者重点从观众角度出发,抓住观  相似文献   

20.
广播记者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就要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写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下工夫. 一、报道的指导思想要从民生、民意、民情出发.广播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要求往往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而一些电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多为会议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程序上、会场上,造成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厌倦和反感.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都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内容.如果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记者、编辑多留意会议上什么是老百姓关注的,哪些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上,你想不让老百姓听,他还和你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