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勇 《军事记者》2006,(6):20-21
典型报道是中国新闻界的“独特景观”,是“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集合体”。一方面,作为观念的典型报道,从理念上确立了典型报道的目的和选择“典型”的标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涉及我们现在对报纸性质、任务、作用的认识,以及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是党报新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报道方式的典型报道,是在典型报道观念指导下的新闻实践,它从方法论层面规定了典型报道的基本操作手法。双重维度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典型报道的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卷席…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典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曦 《新闻记者》2004,(6):43-44
在国内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中,典型报道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的典型报道是发端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典型示范”,师承苏联的“典型宣传”,①之后又融会了毛泽东典型思想方法及典型工作方法的产物。②目前,有关典型报道的定义很多,如甘惜分教授认为:“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典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刘建明教授认为:“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选择事实、强调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报道方式……典型报道是宣传性报道方式,即为了达到宣传…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种原因,典型人物报道中出现了“人情味”缺失的现象。为了表现典型人物的与众不同并树立典型人物高大光辉的形象,追赶潮流“编”典型、移花接木“凑”典型、杀鸡取卵“挖”典型、依靠政策“喂”典型,把典型搞成脱离实际的“客里空”、“高大全”,把典型塑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样的典型报道是把“三棱刀”,对新闻媒体、广大受众和典型人物都是有自‘害而无一利的。  相似文献   

4.
陈力丹同志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的观点,并预测典型报道“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立即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议论。《新闻学刊》为此特意辟出专栏展开讨论,颇有意义.对于陈的“逐步消亡”论我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在典型上出了些问题,就否定典型报道,我认为典型报道不是“淡化”“消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和改善,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就新时期典型报道,我谈几点构想: 一是要注重典型宣传的时代特色,注意发现和宣扬具有开拓精神、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5.
丰富典型报道“百花园”《人民海军》报李文喜一段时间,新闻界有人提出典型报道是“大一统”体制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典型报道失去了“轰动效应”,应该“寿终正寝”了。而实际上,典型报道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仍是报纸的“拳头产品”,读者...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军事典型报道比作是军事新闻的“航空母舰”,那么人物典型报道可谓是“航空母舰”上的主体。大力宣传报道人物典型,是我军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的“喉舌”,近年来成功宣传了李国安、范匡夫、杨业功等一批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军事人物典型,给三军将士树  相似文献   

7.
典型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三大件”。尤其是典型人物的报道,担负着“典型引路”的再要任务。近年来,《孝感日报》相继推出了何家坤、严大平、田强、曾风珍、吴和平等一批人物典型报道,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与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8.
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尤其是先进人物典型,是我党的传统工作方法,也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建国以来。我国曾涌现了大批的先进典型,他们真实、可亲、可敬,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但是近几年来.一种叫做“缸杯法”的人物典型报道却悄然而生并日益占领典型报道空间,新闻工作者有意识无意识地受其影响,致使人物典型宣传的价值大打折扣。 揭开“缸杯法”人物典型报道的面纱 在一缸清水里加二两白糖,其味清淡,但将这一  相似文献   

9.
改进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型报道是中国新闻体裁中的一个特殊品种。新闻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许多都是通过典型报道进行的。近年来,新闻界有人对典型报道提出了不同看法,希望“淡化典型报道”,甚至要求典型报道“逐步消亡”。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和改进典型报道呢?  相似文献   

10.
典型报道难,用消息体裁比用通讯体裁报道典型更难。如何把典型报道采写好,真正让读者满意,是新闻界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我们报道福建省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薛德乾的事迹,采用的是消息体裁——《“老薛是我们的贴心人!”》(《闽西日报》2004年11月4日一版),获得第十一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认为,采写典型报道,一方面要深挖典型的时代意义,一方面要从细微处着墨,有血有肉,让典型“可敬、可信、可亲、可学”。选择报道时机薛德乾是上杭县植保站副站长,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了20年的基层农技干部。我们发现这个…  相似文献   

11.
1 办报纸当老总,一把尺子打天下。搞好新时期典型报道也有一把尺子,这就是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典型报道时代感最硬的内核就是“三个代表”。能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衡量我们所推出的典型,能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产生强烈感染力的一把尺子。研究好“三个代表”的实质,把握好“三个代表”的精神,体现好“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的典型报道就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支撑。 2 典型报道一要坚持,二要改进。就现状而言重要的是坚持。对于党委机关报来…  相似文献   

12.
戴欣 《军事记者》2006,(2):20-20
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传媒应该加强典型报道,但更应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什么是宣传绩效?宣传绩效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宣传效果和成绩的综合评测。当今,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往往是衡量一次典型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如何让受众知晓典型人物,关注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喜爱典型人物,使典型报道更能吸引人、更具生命力、更有时代意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如果留心就可以发现,让典型人物报道充满“诗情画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诗情画意”写典型真实情…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大概还记得,十几年前,上海出现了“星期日工程师”现象。工程师温元凯利用节假日帮助市郊某乡镇企业开发新产品,对方按其贡献给予一定的报酬。这件事经新闻媒介报道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以后,报纸又相继报道了“渤2事件”,“关广梅现象”,“步鑫生现象”,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以及今年陕西日报报道的“吴轩事件”等。这类新闻可称之为典型事件报道。所谓典型事件报道,就是带有一定偶发性的,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典型事物的报道。一、典型事件报道的特点典型事件报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偶发性。就典型事件本身来说,有其产生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人物典型是典型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起典型人物,很多人或许马上想到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等,那么,人物典型是否只能“锁定”这些“重量级”人物呢?事实上,对新闻从业者来说,重大典型是稀有的报道资源,甚至可遇不可求,特别是对地市级媒体来说,宣传和推介在国内有影响的重大典型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加强和改进典型报道,一直是新闻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年来,《人民海军》报在典型报道多样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最近评出的“最佳典型报道”中,主要显示出有这么几种典型报道形式:一、实录式刘洪峰,一位在鄱阳湖口抢救7名落水群众,自己却献出年轻生命的海军战士,他的壮举,震动鄱阳湖区,江西九江军民,万人为他送葬。海军报报道这位英雄,采用一种“实录式”的报道手法,在约千字的《壮士去了,邵阳湖哭了》的实录性报道中,用“生还者说”、“熟悉者说”、“采写者说”的“三段式”,直接向读者描述刘洪峰的救人壮…  相似文献   

16.
郝鹏 《新闻三昧》2006,(5):35-36
典型报道,可谓是我国新闻事业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它师承原苏联的“典型宣传”,融合毛泽东的典型理论思想和典型工作方法,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报道作为党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雷锋、焦裕禄、张海迪这些典型人物成为那一代人中不可抹去的记忆。然而,我们在回顾典型报道昔日的辉煌之时,却也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典型报道面临的尴尬首先,典型报道这种方式已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2003年,广电总局“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对6个省…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中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重点报道,被称之为“典型报道”。这是大众传媒所必须承载的“宣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的媒体责任之一。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典型报道”也带有非常“典型”的特点和难度,如何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规避语言表现的“假、大、空”和人物塑造上的“高、大、全”,是“典型报道”一直所面对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技巧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背后体现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媒体如何认知“典型人物”,受众怎样认同“英雄榜样”。2004年5月,笔者作为央视新闻中心报道组成员,跟随中央新闻单位采…  相似文献   

18.
王迅 《青年记者》2017,(3):66-67
典型人物报道难讨读者喜欢,究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难合圣德观念.很多报道片面强调利他主义,看似报道典型,其实是塑造圣人.殊不知,一个远离大众的典型不仅没有号召力,还让读者觉得“假大空”.其次,跳不出传统模式.业内流传一个公式:“典型=儿时就突出+工作爱岗敬业+带病坚持+不顾家庭……”①在这样的模式化处理下,很多文章角度陈旧、千人一面,被读者嫌弃也就在所难免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需要典型报道,因为报道不仅是在记录典型本身,更是在向社会传递榜样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巨大的.上世纪40年代,《解放日报》对优秀工人赵占魁的报道甚至“掀起了一场长达七年的劳动竞赛运动”.②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记者要做到笔端饱含感情。记者对干典型报道的对象的了解,不能仅满足于事实加上概念,而应力求做到对之有一种情感上的体察。要提倡细心体会人物所具的情感、所有过的感受。有的记者由于作风不深入,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其实对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很不了解,与之存在着一种“隔”的状况。那又怎么能指望典型报道的受众与典型报道所报道的人物2间不存在“隔”的状况呢?其次,应当比较充分地写出人物的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感情。必须指出:典型报道的报道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有着丰富的感情。有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其实,只要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王忠宝 《新闻传播》2007,(11):57-58
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典型报道是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对于党报来说,典型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也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黑龙江日报编辑部始终遵循着“两个坚定不移”(坚持典型报道的方式坚定不移、努力提高典型宣传的社会效果坚定不移)和“三贴近”的原则,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典型报道,从报道形式、写作手法、版面处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