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深入理解超声速条件下火焰稳定机制,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创新点:1.通过大涡模拟准确地再现Burrows-Kurkov实验中台阶壁面射流燃烧室的反应流场;2.揭示射流火焰稳定抬举的机制;3.总结射流总温对火焰抬举特性的影响。方法:1.采用大涡模拟,获得了瞬时和时均的反应流场参数;2.通过计算燃烧学的数据分析,提取湍流火焰特性。结论:1.自点火过程维持了混合层中抬举火焰的稳定,并进一步在下游形成充分发展的湍流扩散火焰;2.升高射流总温会使火焰抬举高度降低,而过高的射流总温会抑制火焰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先导式截止阀可通过一个先导阀,利用流体在阀门前后自身的压差控制主阀的启闭,是一种新型节能型截止阀。本文探讨该阀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不同入口速度情况下和不同阀芯位置下的流动和汽蚀特性,为后期结构优化提供设计建议。创新点:1.分析先导式截止阀的阀芯上下表面压差的变化情况,验证其可行性和模型准确性;2.建立数值模型,对先导式截止阀在不同启闭状态和不同阀芯位移情况下进行流动和汽蚀分析。方法:1.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阀芯上下表面的压差,并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图3);2.建立开启和关闭条件下的阀门模型,比较两种状态下该阀的流动和汽蚀特性(图4和5);3.建立不同入口速度条件下的阀门模型,比较分析速度对该阀的汽蚀情况的影响(图6);4.建立不同阀芯位置的阀门模型,比较分析不同阀芯位置下的速度和压力情况,进一步验证该阀的可行性,并分析阀芯位置对阀门汽蚀的影响(图7)。结论:1.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流速和汽含率在阀座底部靠近出口处达到峰值;2.入口速度更高的情况下,阀的开启速度更快,但汽含率并不一定同步上升;3.当阀芯处于低位置时,虽然对阀门出口处影响位置较小,但其压力梯度较大、汽含率较高,选取合适的弹簧刚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轨道列车车体结构的隔声性能对于控制轨道列车的内部噪声至关重要。在测试车体结构隔声特性时,声学实验室中存在很深的洞口,以便安装不同厚度的车体结构样件,并实现发声室和接收室的机械隔离。样件越小,安装位置和边界条件对处在洞口中的板件结构的隔声特性的影响越大。本文旨在评估两种因素对结构隔声特性的影响,以解释真实结构的测试结果,并为实验室设计提供参考。创新点:1.在实验室中测试了两种典型的轨道列车车体内地板结构在不同安装位置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的隔声特性;2.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板件结构隔声特性预测模型,成功模拟了测试过程中的安装位置和边界条件,并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再现和分析。方法:1.在实验室中,基于声压法测试两种内地板结构的隔声特性,并对比分析两种内地板结构在三种安装位置(两种边界条件)下的隔声特性(图7和9);2.通过仿真模拟,基于有限元法建立内地板结构的隔声特性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图14)以及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再现(图13);3.结合验证后的仿真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洞口(图15~18)、位置(图19)以及边界条件(图20~24)对隔声特性的影响。结论:1.隔声测试结果受安装位置和边界条件共同影响,且边界条件在高频的影响更为显著;2.如果单独考虑安装位置,那么受洞口中前后声腔的影响,隔声结果在共振频率和非共振频率的规律不同;3.如果单独考虑边界条件,那么当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时,隔声低谷会向高频或低频偏移,导致不同边界条件之间的隔声结果存在差异;4.如果同时考虑安装位置和边界条件,那么洞口的存在会放大不同边界条件之间的隔声差异;5.因为很难在实际测试中完全模拟轨道列车车体结构的安装位置和边界条件,所以在实验室测试时,建议选择几组不同的安装位置和边界条件,并对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喷孔上游安装涡流发生器(VG)来研究超声速横向射流(JISC)的流动特性。采用纳米粒子平面激光散射(NPLS)和空间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对流场进行观测,并设计三种工况进行对比实验,以研究横向射流的流动特性。创新点:1.采用NPLS和SPIV为实验观测手段,定量化地研究涡流发生器对超声速来流的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的影响;2.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展示涡流发生器与横向射流相互作用的流场特性,揭示涡流发生器的混合增强机理。方法:1.采用NPLS流场进行观测,获得瞬态流场灰度图(图6、7和10~12),并分析不同观测平面的瞬态流场结构;2.基于瞬态流场灰度图,通过边缘检测和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射流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边界(图14),并对涡流发生器的混合增强效果进行分析;3.采用SPIV技术对流场进行观测,获得多个观测截面的平均速度场,并根据速度场计算涡量场(图8、11和15),揭示射流流向涡的涡量分布。结论:1.在设计的三个实验工况中,CASE0是横向射流基本工况;与CASE0相比,CASE1中的VG在喷孔附近的羽流两侧产生了两个诱导涡,在形态上形成了一个耳朵形涡结构;CASE2中VG尾流的间歇性大尺度涡对射流迎风侧的诱导涡起主导作用,产生了一个大尺度流向涡。2.与CASE0相比,CASE1中射流的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边界分别增加了8.5%和17.0%,而CASE2中的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边界分别增加了26.2%和0.5%;因此,在CASE2中,穿透深度的增加更显著,而横向扩散没有明显改善,这与相互作用模式的涡结构特性有关。3.涡量分布表明,CASE1中存在一个复杂流向涡系统,且VG的尾流在射流反转旋涡对(CVP)的内侧形成了一对诱导涡,而在CASE0中,诱导涡应该在CVP的下方。4.根据多个yoz截面的涡量场分布可以发现,VG促进了射流肾形涡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得到土层-矩形隧道结构的地震反应,采用PL-Finn本构模型,对可液化土层分别位于地下结构整体、底部、两侧以及结构位于非液化场地4种不同工况进行模拟.根据液化大变形发生的时刻,可以判断可液化土层位置不同时其破坏难易程度由难到易依次为当液化土层位于结构整体、当液化土层位于结构底部和当液化土体位于结构两侧;液化大变形区域主要在隧道底板底部两侧位置;结构两侧距离结构越近,土体越难液化和发生变形;土层液化导致的大变形发生在地震动峰值时刻过后;地震动峰值越高,越容易产生液化大变形;同一峰值地震动输入下,结构整体位移矢量和结构侧墙的层间位移差由大到小依次为当液化土层位于结构两侧、液化土层位于结构整体及液化土层位于结构底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高速列车作为高速地面交通工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地面效应问题。地面效应模拟一直是高速列车风洞试验的技术难点。地面效应现象的准确模拟对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噪声的预测精度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比4种地面模拟系统(GSS)的流声场结果,研究不同GSS对流场结构、气动声源和远场辐射噪声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高速列车声学风洞试验提供指导。创新点:1.搭建高速列车地面模拟系统,模拟不同边界条件;2.明确轮对旋转与地面滑移对高速列车气动噪声幅值的相对增量及影响频率范围。方法:1.在仿真系统中建立“移动地面+旋转轮对”、“静止地面+旋转轮对”、“移动地面+静止轮对”和“静止地面+静止轮对”四种地面模拟系统;2.采用大涡模拟和旋度声学积分方程,对高速列车的流声场结果进行模拟;3.通过对比4种GSS的流声场结果,研究不同GSS对流场结构、气动声源和远场辐射噪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论:1.移动地面和旋转轮对是影响列车底部气动声学性能的主要因素;2.旋转轮对对整车等效声源功率的影响不大于5%,且移动地面对整车等效声源功率的影响大于15%;3.旋转轮对对整车辐射声压级的平均影响为0.3d BA,且运动地面对整车...  相似文献   

7.
目的:沉箱底部垫层型式对基础的水平振动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垫层型式(砂垫层或碎石垫层)对沉箱基础水平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简化的沉箱垫层基础水平动力的非线性分析计算方法。创新点:1.针对不同垫层下的沉箱基础开展室内水平稳态振动模型的试验研究;2.建立沉箱垫层基础的非线性分析计算模型;3.建立沉箱垫层基础模型的动力特性与原型沉箱垫层基础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通过室内水平稳态振动模型试验研究,得出不同垫层型式对沉箱基础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图11和12);2.通过理论推导,构建激振力大小与基础振动位移幅值及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分析模型(公式(3)和(12));3.通过相似理论,分析模型基础与原型基础之间的动力特性关系(表5)。结论:1.静荷载作用下,基础水平荷载-位移曲线近似于刚塑性发展过程,且基础置于砂垫层时的极限荷载比置于碎石垫层的更大;2.沉箱置于砂垫层或碎石垫层上时,随着激振力幅值的增大,由于土体非线性特性的产生,基础振动响应幅值明显增大,且基础的共振频率呈衰减趋势;3.相对于砂垫层,碎石垫层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更易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消耗并阻隔部分能量的传递,进而表现出比砂垫层更好的隔震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作用于大跨度曲面屋盖非定常气动力的特性,为考虑非定常气动力影响的大跨度曲面屋盖抗风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创新点:1.采用强迫振动试验;2.采用大涡模拟(LES)流入脉动风的生成方法;3.研究大跨度曲面屋盖非定常气动力特性。方法:1.通过强迫振动风洞试验方法探讨风速、强迫振动振幅、屋盖的矢跨比和缩减频率对非定常气动力的影响;2.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重现风洞试验,从而在更宽的缩减频率范围内分析非定常气动力的特性,并且通过可视化流场的分析探讨风与屋盖相互作用的机理。结论:1.屋盖的振动对屋盖表面的风压分布影响较大。2.屋盖的振动可能抑制屋盖背风面漩涡的脱落。3.根据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得到的矢跨比、风速和振动振幅对气动阻尼系数和气动刚度系数的影响较小;气动阻尼系数和气动刚度系数主要随着缩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4.气动刚度系数为正值,使得结构的总刚度减小,从而减小结构的固有频率;气动阻尼系数为负值,使得结构总阻尼增加。5.风洞试验和LES模拟结果的一致性可以说明,LES是一个能够有效研究非定常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速列车在不同速度(260~385 km/h)、无砟和有砟轨道以及明线和隧道运行时的车内噪声特性,为高速列车车内减振降噪和车体低噪声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创新点:系统分析高速列车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车内噪声总值变化、空间分布、频谱特性和声源贡献,掌握车内噪声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轨道型式和隧道混响对车内噪声的影响,研究轮轨噪声、气动噪声和弓网噪声对车内噪声的作用。方法:1.根据不同的列车运行速度,分析车内噪声的变化规律;通过进一步对比头尾车运行时,不同测点位置的噪声总值、显著频率和声源贡献,研究气动作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2.针对不同轨道型式,分析车内噪声的差异特性;通过进一步对比不同速度下的前、后转向架上方车内噪声测点(其中一个还位于受电弓下方)的噪声总值、显著频率和声源贡献,研究有砟和无砟轨道、弓网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以及速度因素的作用。3.对于隧道运行,分析不同速度下在明线和隧道运行时的车内噪声总值和显著频率,研究隧道混响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以及速度因素的作用。结论:1.TC01车无论作为头车或尾车运行,车内观光区的噪声均主要受气动作用影响。2.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轨道型式的不同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有所降低。3.隧道混响对中间车的影响要高于头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典型高铁轨道结构,对钢轨减振器的设计参数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钢轨减振器的工作机理,为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创新点:运用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无限长周期结构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从轨道结构的频散特性、共振特性、振动衰减特性和振动能量(近似声辐射能力)等多个方面对钢轨减振器的参数进行研究;提出荷载移动对振动衰减率的影响问题。方法:运用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无限长周期结构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结合典型高铁轨道结构,对钢轨减振器的设计参数对轨道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的动力学特性包括:频散特性、共振特性、振动衰减特性和振动能量(近似声辐射能力)。结论:1.加装钢轨减振器会引入新的阻带,从而增加整个阻带的宽度;2.在移动和不移动的情况下,荷载的振动衰减率是不同的;荷载的高速移动会降低振动衰减率;3.从阻带尽量宽、振动衰减率尽量大和振动能量尽量小这三方面的要求来看,钢轨减振器的设计频率应该接近原来轨道结构的Pinned-Pinned频率,并且质量越大越好;4.如果能够保证足够高的阻尼,钢轨减振器的频率可以设计得比Pinned-Pinned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新疆牧民家庭自制的4份奶酪样品中的6株乳酸菌,研究其益生特性。创新点:通过对新疆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抗氧化和降脂特性的测定,筛选到益生特性良好同时也能延长模式生物秀丽线虫寿命的菌株。方法:对分离自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出6株乳酸菌,并测定其耐酸、耐胆盐、抑菌、亲水性和共聚集能力;测定其抗氧化、降解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能力;测定乳酸菌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结论:实验表明,该6株菌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在胆盐环境中也有较好的存活率。同时,这6株菌均有清除自由基和降解脂肪的能力。此外,其中3株具有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能力。综上所述,这6株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可作为优良的潜在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纳米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和传热特性,确定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以及微纳米颗粒合适的喷涂距离。创新点:1.建立微纳米颗粒的受力和运动模型;2.推导颗粒粒径和斯托克斯数的关系,确定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3.确定适于微纳米颗粒的喷涂距离。方法:1.通过颗粒运动和传热的三维模型,模拟颗粒在等离子体流场中的运动和传热过程;2.对流场采用欧拉法进行求解,对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法进行求解;3.动态追踪颗粒的轨迹和空间分布,从而得到颗粒的速度、温度和空间分布。结论:1.布朗力会影响纳米颗粒的分布;现有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微纳米颗粒的行为。2.可以用斯托克斯数和粒径表征微纳米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当前工况下,临界粒径约为800 nm。3.基板会影响流场结构和颗粒的空间分布;在当前研究中,得出有利于纳米颗粒沉积的喷涂距离约为50 mm;对微米颗粒来说,喷涂距离应适当增大。4.微纳米颗粒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特点;纳米颗粒的分布区间更大,布朗力对纳米颗粒的作用比对微米颗粒更为显著。5.微纳米颗粒的运动和传热过程呈现不同的特点;纳米颗粒的惯性和热容小,因此它们的速度和温度变化更迅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层板发汗技术改善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攻角飞行时迎风面逆向射流的热防护性能。创新点:1.提出逆向射流与层板发汗组合热防护方案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2.采用层板发汗技术改进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攻角飞行时热防护失效的不足。方法:1.设计逆向射流与层板发汗组合热防护钝头体模型(图1);2.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比逆向射流与层板发汗组合热防护在不同攻角飞行时的流场结构和激波特性(图6~8);3.通过数值计算方法获得逆向射流与层板发汗的组合热防护特性(图9~12)。结论:1.在攻角飞行时,来流与射流方向发生偏离,且迎风面的再压缩激波增强;2.随着攻角的增加,迎风面受热加剧,且当攻角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逆向射流热防护失效;3.采用组合热防护系统时,发汗流的引入可以改善再附区近壁面区域的热环境,从而减少壁面的热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含氟废物焚烧过程排放的氟化物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本文旨在探究含氟废物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氟在焚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以及氟在焚烧灰渣中的赋存形态。这对评估含氟废物在焚烧过程中造成的氟污染以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系统研究了氟在焚烧过程中的释放特征以及氟在整个焚烧系统中的质量流,对评估焚烧过程中的氟污染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系统研究了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形态,为后续灰渣中氟污染控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方法,分析研究含氟废物热解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图4和6);2.采用高温燃烧水解-离子色谱的方法,测定焚烧灰渣中的氟含量,并结合灰渣量等数据,得到氟在焚烧系统的分布特征(图10和11);3.采用连续化学萃取法,得到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形态(图12和13)。结论:1.热解过程中,含氟废物中氟主要以氟化氢和氟化硅形式释放;氟化氢的释放可以分为3个温度区:123.5~757.5°C、757.5~959.6°C及959.6°C以上;氟化硅的释放主要集中在132.6~684.0°C。2.焚烧过程中,超过79.17%的氟被湿法脱酸系统吸收,不到20.73%的氟存在于焚烧灰渣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占比小于0.12%。3.底渣和燃尽室灰中的氟主要以残余态存在;余热锅炉灰和布袋飞灰中水溶态、交换态和酸溶态氟的比例之和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在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中基于动态规划的排队论聚类算法.首先将HEMS的总花费划分成网关的安装成本及数据传输成本2个部分,然后通过对比2种不同的排队论聚类算法,将家庭能源管理系统中的成本问题转化为系统网关部署问题,最后,设计了一种使系统花费最小的M2M网关配置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当网关缓冲区间足够大时,HEMS系统的花费主要来自网关的安装成本.当网关缓冲区间有限时,通过边际分析方法及成本最小化特性,所提出的排队算法能够保证在最小化花费的基础上实现网关的最优分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种使用连续的土壤模型模拟土壤-结构界面的新方法,并阐述这些模型增强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的建模方法。创新点:1.基于先前的亚塑性模型,通过将晶粒间应变的概念融入模型公式来模拟循环载荷。2.整体性较好的模型具有更好、更精确的模拟结果。方法:1.采用一种砂浆接触的力学方法,其中一个表面作为主面,另一个表面作为从属面。2.采用砂浆接触的力学方法并结合用户定义的子程序,对土壤-结构界面进行建模。3.基于先前的亚塑性模型,将晶粒间应变的概念融入模型公式来模拟循环载荷。结论:1.整体性较好的模型具有更好、更精确的模拟结果。2.本文提出的土壤-结构界面建模方法不仅提高了模拟结果,且在某些模拟中提高了数值收敛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超声提取松茸多糖(TMP)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TMP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多糖(TMP30、TMP60和TMP80)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估。创新点:首次对超声辅助制备的TMP进行了乙醇分级,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抗氧化活性评估,并筛选出了抗氧化活性最强的部位(TMP80)。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L_9(3~3))对超声提取TMP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不同的乙醇终浓度对TMP分离纯化为3种多糖TMP30、TMP60和TMP80;采用高效阴离子色谱(HPAEC-PAD)和傅里叶红外(FT-IR)等技术对3种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还原力测定、二苯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它们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估。结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提取TMP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40°C,超声时间50 min,水原料比例25 ml/g,超声波频率45 k Hz和超声波功率100 W(表1和表2)。在此条件下的TMP得率为8.06%。采用乙醇分级法对TMP进一步分离纯化,制备得到3种多糖TMP30、TMP60和TMP80。HPAEC-PAD和FT-IR的结果表明,TMP30、TMP60和TMP80均主要由岩藻糖(L-Fuc)、半乳糖(D-Gal)、葡萄糖(D-Glc)、木糖(D-Xyl)和甘露糖(D-Man)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单糖组成,但含有不同的摩尔比,且均有β-构型(图2、图3和表3)。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它们的能力高低顺序为:TMP80TMPTMP60TMP30(图4和表4),TMP80抗氧化活性最高,为松茸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水热条件下,一个新的二维镉配位聚合物{[Cd(1,3-PDA)(ppene)]·H_2O}n(1)通过Cd(NO_3)_2?4H_2O,1,3-phenylendiacetic acid以及4-pyr-poly-2-ene的反应而被合成.该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a=9.524 8(19),b=10.430(2),c=1.138 9(2)nm,α=88.65(3)°,β=86.79(3)°,γ=69.70(3)°,V=1.059 5(3)nm3,Z=2,R1=0.030 4,w R2=0.074 8.CCDC号为1038885.化合物1为一个二维(4,4)网格结构的网络.我们对该化合物的荧光性质也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局域共振带隙机理的超屏障,并将其应用于地铁浮置板轨道结构中。在保留现有浮置板轨道隔振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抑制低频带隙频率范围内纵波从道床板往基底的传播。创新点:1.探究超屏障导波模态,获取其带隙频率范围,建立带隙边界频率的简化模型;2.建立三维半轨道模型,分析新型浮置板轨道结构的整体减振效果;3.提出一种基于现场测试结果的超屏障带隙频率范围优化机理。方法:1.采用有限元法,筛选沿轴向传播的纵波模态,推导带隙边界频率计算公式;2.通过计算传递谱,研究超屏障结构的纵波抑制效果;3.建立三维半轨道模型,计算力传递率,并研究采用超屏障的浮置板轨道结构的整体减振效果;4.基于带隙边界频率计算公式,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超屏障关键参数的Pareto最优解集,并依据现场测试结果选取关键参数最优解。结论:1.所保留的现有浮置板轨道隔振效果、超屏障的纵波抑制效果以及带隙频率范围的可控性均有助于提高新型浮置板轨道的整体减振效果。2.超屏障可提供与现有浮置板轨道隔振器相近的静垂向刚度,且该静垂向刚度与第一带隙频率范围是相互独立的。3.简化模型及边界频率计算公式可用于获取具有更低起始频率且更宽频率范围的带隙;结合多目标遗传算法及现场测试结果,选取了第一带隙为50~113 Hz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新型强迫振动装置在风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创新点:1.提出一种强迫振动装置,以实现多自由度耦合效应的非线性非平稳气运动,并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2.该装置对运动形式无限制,且振幅及频率均可连续变化,因此所需最大驱动力不超过电机限值即可;不同运动形式在每个自由度上均可实现;对三个自由度之间的组合没有限制,单自由度、任意两自由度耦合和三自由度耦合均可。方法:1.为模拟不同形式的风振,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开发一种强迫振动装置(FMA),并采用自主研发的强迫振动装置实现多自由度耦合的多种强迫振动运动方式。2.为满足气动建模的要求,采用强迫振动时域法对箱梁截面的颤振导数进行识别,包括单自由度、二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等多种耦合形式,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该强迫振动装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根据强迫振动装置的特点分析其在风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应用前景。结论:1.该强迫运动装置实现了各种运动类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运行精度;通过对箱梁截面颤振导数的识别和比较,验证了其在风工程领域应用的合理性。2.该装置还可用于处理其他结构工程领域的问题,如大跨桥梁的风-车-桥耦合问题、输电线塔的塔-线耦合振动问题、飞行物在特定旋转轨迹下的气动力问题和结构风致振动引起的桩-土共同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