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究中国政府网"一带一路"相关新闻的话题内容及热度变化,呈现"一带一路"倡议主题及动态,明确不同时期的倡议重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基于LDA模型的新闻话题内容的基本框架,限定2015-2017年"一带一路"相关新闻数据,利用LDA模型进行话题抽取,根据文档与话题的概率分布计算,分析各主题在不同时间段的热度演化。[结果/结论]抽取得出30个细分话题,归纳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政府工作7大类。其中,政策沟通类在全时间段上热度最高,贸易畅通和"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两类话题紧随其后。"进出口"等细分话题的热度不断上升,"改革与转型"等细分话题的热度则有下降,体现了官方媒体新闻内容及其关注度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亟需建设,以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方法/过程] 选取33家"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作为调查对象,利用网络调研法获取其资源领域、资源来源、资源类型、语种、参与国家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调查发现当前"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资源领域划分不一、资源来源渠道较单一、资源类型不够丰富、支持多语种数据库数量较少、沿线国家较少参与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并从资源领域、资源来源、资源类型、语种和国别5个维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管理数据库资源建设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要实现"一带一路"多语种共享型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利用,必须解决跨语言检索问题,基于已建"一带一路"数据库检索功能调查结果,分析"一带一路"多语种共享型数据库检索功能需求,以调研跨语言检索平台为视角,为"一带一路"多语种共享型数据库的跨语言检索功能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选取11个国内外典型的跨语言检索平台,从跨语言检索方法、跨语言翻译实现方法、检索功能设置、检索结果呈现、界面与检索支持语种6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实现方法。[结果/结论] 为"一带一路"多语种共享型数据库的跨语言检索功能设计与开发提出策略:应采用基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提问式-文献翻译方法,实现多种检索功能,应用可视化技术呈现检索结果,提供多语言检索界面和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调查和分析"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情况,为构建"一带一路"多语种、共享型数据库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和网络调研法,选择30余种数据库作为分析对象,从资源组织体系、资源类型和内容、数据库建设方式以及多语言处理问题等维度进行系统分析,指出数据库建设具有资源组织方式不一、资源类型和内容多样、合作建设方式不同、页面语言较为单一的特点。[结果/结论] 针对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多维度资源组织方式,注重资源内容的深度加工,加强国内外合作机制研究,及重视小语种资源采集和跨语种检索研究等方面启发性建议,为"一带一路"专题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从纵向演化与横向区域比较两个维度,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情况,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科研合作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抓取65个国家20年间近240万条学术论文的跨国合作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论文合著网络。然后从网络整体、核心国家、科研小团体三方面分析该网络现状及演化过程,并对核心国家之间的主要科研合作内容进行探究。[结果/结论]整体来看,合作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国家间的科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但部分国家在科研合作开放程度上表现不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衰弱型和沉睡型国家较多;中国、俄罗斯、波兰、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印度和土耳其的核心度一直较高,合作内容多属物理学及相关学科;除核心国家之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理位置上邻近的国家合作较多,东南亚、欧洲、中亚、中东等地区的区域聚集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通过提出"双一流"建设需求与图书馆服务对接的有效路径,为图书馆更好地支持"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国内部分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为切入点,汇总分析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具体建设目标、内容和方案,凝练高校"双一流"建设各类需求;再将各校建设方案中涉及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最后尝试将图书馆服务与各类建设需求进行对接。[结果/结论]将对接路径划分为支持保障与"优智"服务层面、关注跟踪层面、协助支持层面,并提出找准服务对接适合度及对接载体,保证服务对接持续性及信息交流畅通的对接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对"十三五"时期信息资源建设实践进展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十三五"时期我国信息资源建设领域实践发展现状和理论研究进展,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网络调查,对"十三五"时期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文件、法律以及不同等级的实践项目成果报导进行检索和梳理,总结国内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现状。以CNKI、万方和维普3个学术数据库收录的"信息资源建设"主题的论文为基础,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理论研究热点进行统计,筛选出相关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研读,并对相关主题文献创新性观点和研究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结论] 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以用户/读者为中心、追求服务效能的趋势将得到加强;注重在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新课题研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研究将更加深入;信息资源建设中新技术应用风险评估及其规避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探讨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为综合拓展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从"馆内深耕"与"馆外联通"两大维度建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框架。[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作出系统梳理,深入分析文旅融合语境下"馆内深耕"与"馆外联通"维度及其下属融合类型的内涵,探究各融合类型的形式/要素和应用。[结果/结论] "馆内深耕"维度关注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依融合深度可分为信息型融合、沉浸型融合;"馆外联通"维度关注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据融合内容与形式可分为嵌入型融合、文创型融合、研学型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演进,社交媒体中各种数据变得可获取、可利用。据此,开展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社会化阅读内容计量研究。[方法/过程]首先,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文本挖掘技术对阅读推广类微信公众号基本信息和公众号推送文章内容进行采集。其次,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各微信公众号在分类、地域、认证上的分布,以及各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数、阅读数、平均阅读数、点赞数、平均点赞数,并通过运用信息计量学相关理论及技术,利用自编脚本得到了单篇推文传播指数(Single Tweets Communication Index,STCI)、标题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基于推文重复次数的微信公众号耦合矩阵。同时,提出最高STCI微信推文发布延时指数(Publish Delay Index of Highest STCI Wechat Ariticle,HSPDI)算法来考察推文重复发布次数对推文传播效果的影响。最后,采用人工研读高STCI推文的方法对其内容特征进行归纳。[结果/结论]阅读推广类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平均阅读数与平均点赞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许多微信公众号之间存在严重的推送相同文章现象;文章是否是微信公众号首次推送对其传播没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对高STCI推文内容分析后得出高STCI推文特征主要包括: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满足读者的自我表达需要和满足"屏阅读"时代特征的写作法则。  相似文献   

10.
学术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十大关键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意义] 总结和探讨学术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学术图书馆"十四五"及未来战略规划编制建言献策。[方法/过程] 基于对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等教育变革与学术研究发展趋势的预判,针对我国学术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的意义、主要矛盾、要素关系、用户需求、资源建设、技术应用、空间再造、用户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效能10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科学谋划学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之路。[结果/结论] 图书馆在"十四五"以及未来的发展中,其根本的驱动力是用户需求,为此,需要处理好各要素的关系: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服务是根本,管理是保障,创新是引擎。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进行科学传播和开展科学教育的机构。通过回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地区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目前国际社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以及自然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据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的多项对策和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交流注入活力,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协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的博物馆藏品研究应采取全球视角、对话式模型、全球学术流转,并寻找全球相关性、建立全球论坛,藉此挖掘其世界历史意义与价值,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博物馆藏品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的新模式,谋求博物馆可持续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从主题时序视角出发,以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主题和年会论文集题录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关主题词的分布和演化分析,梳理中国图书馆界近十年来理论与实践发展脉络。[方法/过程]获取2007-2017年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相关主题词,从中选择高频词,利用Excel构造主题词共词矩阵,利用Ucinet和SPSS工具进行主题词静态分布分析,结合"流行研究热点权值(PRHW)"指标对主题词进行动态演化分析。通过词频、中心性、聚类对比分析相关主题词的静态分布特征;通过词频时序和共词时序分析主题词的动态演化特征,并采用PRHW指标进行识别和演绎;从7个类团中抽取两个典型主题词构筑全主题词的共词时序网络。[结果/结论]相关主题词的静态分布特征表现为:年会主题词和论文集主题词高频词一致性较好,论文主题词更微观具体;二者都不具备显著的中心性;聚类结果根据相近原则归并出7个具体类团。主题词的动态演化特征表现为:分长期关注、早期关注、近来关注上升和近来关注下降四类,相关主题的微观演化特征得到了精细化呈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微博评论情感分类模型可以为相关舆情监管部门正确管控话题事件的发展状况和舆情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运用多尺度卷积核改善微博评论中上下文信息有限的条件制约,构建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微博评论情感分类模型;通过爬取"微博热搜整改"数据,对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验证。[结果/结论]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微博舆情等上下文信息有限的短文本分类任务中表现良好。本文在理论层面为微博舆情情感分类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情感分类理论模型及分类方法,在实践层面可以更好地指导舆情监管部门对舆情的情感倾向进行更好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微博转发是实现微博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用户转发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对热点话题检测、舆情监控、微博营销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中用户兴趣表示不够全面准确以及未考虑情感差异对用户转发行为的影响,提出一个融入情感差异和用户兴趣的微博转发预测模型。[方法/过程] 该模型首先从维基百科中提取概念语义关系构建维基知识库,将其作为语义知识源对微博文本进行语义扩展,解决语义稀疏问题;对语义扩展后的用户历史微博进行聚类,提取用户兴趣主题和主题对用户的影响力;然后计算微博中各类情感的情感强度,提取情感差异特征;最后结合用户行为特征、用户交互特征、微博特征、用户兴趣特征和情感差异特征,运用SVM实现微博转发预测。[结果/结论] 在新浪微博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王嘉琪  陈嬿  杭璐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7):117-130
[目的/意义] 通过分析交互方式与性别差异对游客使用移动增强现实旅游产品的情绪体验和可用性影响,为旅游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具体结合户外实验研究与质性访谈方法,邀请游客使用触摸交互、空中手势交互和基于设备交互三种增强现实常见的交互方式完成对象选择任务,考察男女参与者对不同交互方式的可用性评价和PAD三维情绪体验。[结果/结论] 在移动增强现实设备中,交互方式对可用性和情绪体验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触摸交互的可用性体验最好,诱发愉悦度和支配度最强;空中手势交互激活度水平最高;接触式交互更符合游客的可用性和情绪体验需求;使用者性别对可用性和情绪水平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Language distribution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guages on science in global perspective. The study, based on over 450 thousand scientific tweets of all publications indexed by Scopus in June 2015, reveals the language distribution in informal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Moreover, this result is compared with the language distribution in formal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reflected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sults show: (1) The language of scientific tweets is concentrated in English (91%), Japanese (2.4%) and Spanish (1.7%), while the language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s concentrated in English (90.6%), Chinese (5%) and German (1.1%). (2) Both scientific tweets and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present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distribution, 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amount of attention that autho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on certain disciplines. (3) Except Saudi Arabia, investigated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ir native language is English or not, all have English scientific tweet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se countries, the native language scientific tweets only rank the second position. (4) Overall, 26% of tweeters use more than one language to tweet scientific products, while 49% of scientific tweeters tweet everything in English on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glish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lingua franca in informal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8.
《期刊图书馆员》2013,64(1-2):229-234
SUMMARY

This session provided an open forum that revolved around various librar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sues. The presenter briefly introduced each topic and then facilitated audience participation. Specifically, the public image of the profession, librarian faculty status/tenure, public vs. technical services, and employment outlook/retirement concern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