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意义]从期望确认理论视角研究移动视觉搜索用户情感体验,对改善移动视觉信息搜索服务、维系用户与平台关系、提升技术采纳意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情绪和满意度构建情感体验二元维度,梳理期望确认、感知绩效、自我效能和情感体验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移动视觉用户情感体验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351份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期望确认度对感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感知绩效对情绪形成正向影响的同时,也通过特殊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情绪对用户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移动视觉搜索能有效地帮助用户从海量的文本、图像和视频等视觉数据中快速找到其感兴趣的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丰富和深化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理论和信息服务思想。[方法/过程]介绍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应用需求及表现形式,探讨移动视觉搜索研究历程及其在数字图书馆情境中的重要性,并对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内涵、分类与架构设计等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提出应从移动环境软硬件资源局限性、用户需求多样性、移动用户体验质量、互操作性、协同管理等5方面着手建设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搜索即学习”背景下,主要探讨认知风格和任务复杂度对移动端视频用户学习型搜索行为的影响机理,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本质,为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移动端视频信息搜索系统,提升视频搜索用户体验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采用实验法,以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为测试系统,将用户完成学习型任务的搜索过程划分为知识获取阶段、知识学习阶段、互动反思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考察个体因素(认知风格)、环境因素(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认知风格主要影响用户在学习型搜索任务下知识获取阶段、知识学习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的行为,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视频搜索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识获取阶段。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视频信息搜索用户的交互体验与学习效能,并对优化视频信息搜索系统的交互设计与学习服务功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吴祐昕  王慧  张楠 《当代传播》2014,(2):108-109,112
通过分析用户视觉注意的特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以及视觉搜索等特点,对用户的移动应用的视觉传播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移动应用界面中的视觉传播原理,并分析如何将其特点与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相结合,使移动应用界面能够达到最好的用户体验和视觉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从用户视角研究感知有用与易用性对用户移动视觉搜索行为意向的影响,对于理解用户移动视觉搜索行为、改善与扩展MVS的应用与搜索服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移动搜索行为意向影响的相关研究,构建了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移动视觉搜索的影响的研究模型,并开展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三种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方式的行为意向均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两者的影响作用受到用户自身特征、搜索期望以及系统特征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且对两者起作用的前因变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并使用数字图书APP,界面设计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界面布局的秩序、美感、逻辑会严重影响用户信息检索绩效和用户体验,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严重。本研究旨在探索界面布局的视觉美学效果对老年读者信息检索绩效的影响机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改变界面布局设计,采集检索行为绩效、注视时间比例、老年人主观感受等主客观数据,考察界面布局对老年人数字信息检索绩效和检索体验的影响。结果发现:(1) 检索结果界面呈现图文信息能延长老年人的信息检索时间,文本信息有助于缩短信息检索时间;(2) 对信息界面的主观评价显示,老年人偏好有图界面,且偏好右图布局;(3)眼动分析结果显示,右图布局更吸引老年人注意,注视时间比率和注视点比率显著高于左图布局。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理解老年人信息检索行为特点,对数字图书信息检索界面设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图2。表5。参考文献41。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搜索场景的多元化,移动搜索中跨APP行为逐渐成为近年来信息检索领域关注的话题。现有研究中相关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还较少,文章通过借鉴现有成果,从多维度情境要素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理论模型,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展开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研究框架。[结果/结论]文章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移动搜索跨APP行为模型,该模型从搜索行为、搜索平台、用户要素、环境要素四个情境维度描述用户行为,并探讨了基于这一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利用真实用户实验的数据对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说明,讨论了该模型对提升用户移动搜索跨APP体验的应用价值,提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预测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研究用户通过移动端与桌面端设备访问图书馆OPAC过程中的后续点击行为差异,丰富目前关于图书馆OPAC的研究,同时可以为日后改善图书馆OPAC功能与界面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 以国内某高校图书馆OPAC后台日志为基础,采用日志挖掘法对移动端与桌面端的用户后续点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 移动端与桌面端用户在后续点击行为个数、首次点击行为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在翻页深度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很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针对优化工作涉及因素的复杂性,构建一个合适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优化模式,能够有效地指导优化实践。[方法/过程]借助问卷调查,对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用户与移动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质量认知和情感体验影响价值认同,进而影响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结果/结论]在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构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优化"飞行"模式,即以需求来引领,发挥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促进用户持续使用上的主体作用,并经由培训和推广助力用户扩大服务质量认知和增强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基于KANO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进行定量分析与归类,识别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改善的关键因素,提出移动阅读服务满意度提升的策略。[方法/过程] 围绕移动用户的阅读活动,从移动阅读内容、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系统以及移动阅读环境4个维度,设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判定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要素的分类归属及满意度提升优先序。[结果/结论] 将41项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要素划分为3项必备型需求要素、18项期望型需求要素、6项魅力型需求要素以及14项无差异型需求要素,结合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确定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改善的重点及满意度提升的优先序顺序,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完善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以数据新闻为阅读情境、信息图表为实验材料,使用眼动与行为实验和质性访谈方法研究读者对信息图表的阅读效果,探究读者的认知和视觉反应,为数据新闻的设计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两个阶段的单因素设计实验。阶段一为眼动实验,考察被试对不同类型数据新闻信息图表的平均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主观满意度。阶段二为信息图表阅读效果的行为实验,探讨信息图表中不同数据展示形式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结论]数据新闻的阅读呈现"Z"型视觉轨迹;导语段是浏览的重点区域;分栏标题获得高关注度。研究还证实,柱状图更易于吸引读者的视觉注意,创造整体性印象,让读者更主动地进入信息加工过程;折线图吸引视觉注意的能力稍弱,但细节突出,读者的记忆效果最好;而饼图的认知加工消耗的认知资源最多,应当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为解决移动图书馆信息过载与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间的矛盾,对用户所处不同场景的信息接受情境进行有效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接受期望,以增强用户体验的愉悦度,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创新。[方法/过程]引入场景化服务理念,以场景要素、用户信息行为与信息接受情境为主维度,构建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适配模型,规划信息接受流程。[结果/结论]以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适配模型为基础,运用协同过滤算法,实现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的场景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信息质量是平台提高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社交网络所秉持的自由开放精神造成了信息质量控制的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关键要素的分析,实现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提升。[方法/过程] 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管控规则、平台技术、信息内容和信息用户4个维度的学术社交网络信息质量治理决策模型,基于DEMETAL方法对各个影响策略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影响学术社交网络信息质量的关键策略。[结果/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出5条重要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两条管理启示及实施步骤,克服定性研究中的主观臆断,能够为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的人机交互、质量管控和服务设计提供可行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通过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应用进展进行归纳整理,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方法/过程] 对现阶段不同领域关于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在行业细分的基础上,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与策略展开多维度述评;从不同角度追踪国外研究团队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对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结论] 移动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将从多行业、多角度向数据融合与大数据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探索研究生学术搜索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及成因,为改善信息规避消极影响、提升学术搜索效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首先利用任务式搜索实验获取搜索行为数据;其次通过访谈、扎根理论编码析出各搜索环节的信息规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验和访谈归纳出信息规避行为引发的搜索模式及搜索路径;最后依据SOR理论构建不同搜索模式下的信息规避模型,并结合问卷调研分析各搜索环节的信息规避成因。[结果/结论]研究生学术搜索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受任务、信息、环境、资本因素外部刺激,受心理因素内部驱动,受能力因素调节控制;信息规避行为引发了直线式和螺旋式 2种搜索模式,在心理因素的反作用下,螺旋式搜索模式是对直线式搜索模式下信息规避行为负面影响的主观矫正;信息规避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需要引导消极信息规避行为,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 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