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勤松 《物理教师》2007,28(5):7-57
“每天不浪费、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一点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如能安排得当,也一样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若是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天赋,也不会有所作为.”这是193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亚裔获奖者、印度人拉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座右铭,这也是他一  相似文献   

2.
张超 《师道》2009,(5):12-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百年奥运之梦”已圆。可是,提起衡量一个民族“智能”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不由黯然神伤。这项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殿堂大奖,中国本土科学家迄今尚无一人获得(这里主要指自然科学奖)。据统计,一个国家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产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建国已59年,  相似文献   

3.
阿达 《教育文汇》2003,(12):54-54
我为什么活着?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我为什么会生病?地球还会转动多久?为什么会有战争?什么是政治?为什么1+1=2……认真想想,这些问题,你答得上来吗?如果一个孩子突然问你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希格斯”终于得奖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比原予还小的粒子有两类,一类是组成物质的费米子,另一类是传递能量的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基本粒子获得质量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9月5日—7日,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围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的年度主题,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几位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中处著名科学家聚集一堂,从创新与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生命科学学科发展和生物医药产业等层面开展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6.
7.
《中学教育》2005,(9):29-30
诺贝尔类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在今年诺贝尔奖颁奖之际.法国《快报》周刊12月4日一期章披露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8.
从10月6日到10月13日,2008年的六项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备受国人关注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凭借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的突出成就,与日本学者下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将近110年的漫长岁月。很多获奖者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相似文献   

10.
崔琦院士是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1998年10月13日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院士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从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儿子奋斗成长为摘取世界科学殿堂最高荣誉桂冠的科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体华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谭树杰 《化学教学》2001,(2):20-21,26
当今 ,世界上的科技奖林林总总 ,但在人们心目中 ,最权威、影响最大的当属诺贝尔奖中三个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 ,都把获得诺贝尔奖视作在科技成就上的最高荣誉 ,而且还往往把一个国家获这三个诺贝尔奖之多寡作为这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志。从 190 1年起设立这一基金以来 ,世界各国已有数百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荣誉 ,在 2 0世纪即将过去 ,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让我们重新介绍一下诺贝尔本人以及诺贝尔奖的评奖过程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从中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著名科学家阿·诺贝尔生于瑞…  相似文献   

12.
林白 《教师博览》2008,(12):57-57
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水母荧光蛋白的美国科学家。但是,发现这种蛋白质基因并把它给了这些诺贝尔获奖者的科学家,已经不再在这个领域工作,他现在是一名开大巴的司机。  相似文献   

13.
瑞典是诺贝尔的故乡,诺贝尔奖使瑞典蜚声海外。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一直都受到各方的瞩目。行至今日,诺贝尔奖已有百年的历史,我们虽然有几次同诺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但中国科学家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当我们在为这种现状焦虑的时候,甚或乐观地说我们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14.
刘承功 《上海教育》2010,(21):39-39
日本科学家又获诺贝尔奖了。消息传来,笔者不由想起三年前参加东京大学创立130周年庆典的情形。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庆典安排得相当简单,主要内容就是由东京大学培养出来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江崎玲於奈(1973年物理学奖)、大江健三郎(1994年文学奖)、小柴昌俊(2002年物理学奖)联袂发表演讲、而恰恰是这样朴素的庆典,  相似文献   

15.
16.
诺贝尔奖     
《生物学教学》2007,32(3):71-71
两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RNA干扰机制而获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因发现真核细胞的转录过程而获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为何出不了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撇开一些偶然与机遇因素外,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  相似文献   

18.
以107年来诺贝尔奖中科学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与生理学奖、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和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及其成就体现出的六个方面特点,指出充足的资金投入、致力于基础研究、优良的学术传统、创设青年才俊的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发展、鼓励原始性创新是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顶尖科学家的重更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06,(2):42-44
1929年,我父亲就任清华大学教授,我们一家搬到清华园居住。那个时候我是7岁。7岁到15岁之间,我在清华园住了8年。今年,我82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  相似文献   

20.
孙磊 《神州学人》2005,(12):44-44
我12岁随妈妈来瑞典留学,来瑞典之前,对瑞典了解不多。毕竟中国是个东亚大国,瑞典是北欧小国,文化差异与地理距离一样大。到现在,国内的亲友还搞不清我们在瑞典还是瑞士,有人上来就问:“你住的地方应该离日内瓦挺近的啊?”瑞典虽然是个小国,但科技相当发达。大学不多,但有几所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