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新诗的日益边缘化处境,诗坛上流行着一种"形式拯救诗歌"论,这种提法有失偏颇。因为:一、从新诗发展历史考察,自由诗同格律诗一样,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二、从诗歌本质看,诗之所以为诗,根本在于蕴含情感和节奏,而它的节奏有外节奏和内节奏之分,自由诗倾向于内在情绪节奏;三、诗歌在当今时代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诗歌形式建设方面的问题,而在于时代所造成的一代人紧张而浮躁的心理状态。所以,严格的形式要求并不能充当新诗的救赎之神。  相似文献   

2.
节奏是诗歌的原始要素,在创作中,它既有诗人的快感,又赋予读者期待和愉悦。这是因为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它的运动与诗人情感相融合,体现了诗歌的内在生命。而诗歌节奏通常表现在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中,其抑扬顿挫、一气流转以及停顿、复沓都使节奏产生美的效果。同时,不同的诗体及其表现也对诗美的表现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菡 《现代语文》2007,(1):66-67
在古典和五四的传统影响下,余光中诗歌着力表现出东方的音乐美。这主要表现在音韵和节奏两个方面,并且通过诗歌音乐的表达,更加突出地表现了情绪与主题,使得诗歌审美性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节律即节奏的规律".节律的音乐美,我们在古典诗歌中已然感受深刻并被深深陶醉,而节律的修辞作用以及节律对词法、句法的影响则往往被忽视.节奏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张斌以格律诗为例,整合句法与节律,从语法学的视角探索诗歌节奏的表现形式,以栽此说明节律对句法的制约,节律与汉语句子生成和理解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诗与音乐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时间艺术,都以声音为媒介,都讲究节奏。诗的内在音乐性表现为语言的声音节奏和诗人的情感节奏的统一。一方面语言节奏可以追摹情感节奏,另一方面情感节奏可以超越语言节奏。  相似文献   

7.
诗的意义取决于诗的形式,两者又都取决于节奏,形式离节奏更近些。这一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认为诗歌本质上是由节奏形式的定义特征来决定其结构的顺序。这些节奏特征上升到语言与修辞,形成节奏上的逻辑,然后决定着诗歌技巧如形式、概念、修辞及语用等的主观的或心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9.
1.把握节奏,吟出诗味 吟诵可以让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小学生虽不能完全领会诗歌声调、平仄、韵脚的内在规律,但他们可以通过吟诵意会到诗词的语言美和内涵美。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吟诵节奏。因为晦涩艰深的理论小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便易懂的方法:二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近体诗多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五言诗的音节节奏多以二二一为主,  相似文献   

10.
文学类文本是语文新课程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把握文学类文本的节奏,搞好新教材的教学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文学类文本节奏的教学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节奏是文本构成的内在律动,节奏之于文,如同脉博之于人,它是文本的内在驱动力;二是文本的节奏主要表现为外在形式的语言声音节奏和内部形式的情绪消涨的情感节奏,通常称之为内部节奏。内部节奏的教学以情感把握的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1.
诗歌音乐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审美特性.诗歌同音乐可谓最亲近的姊妹艺术,诗的可诵性、可歌性,都要求具有音乐性[1].本人在和许多诗人交流时,当谈到诗歌的音乐性时,诗人们往往不能从组成音乐的最本质、最内在的节奏、音调、和声、织体等方面去把握,而是泛泛地作一些具有文学性的描述,使对音乐缺乏深入了解的诗人们感到迷茫、费解.因而,本文想着重从诗歌音乐性的内部特征时间(节奏)和声音(音调)以及谐和(和声)等方面对诗歌的内在和外在的歌唱性加以比较、分析,以期专家们的指正和引起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翟莉 《文教资料》2008,(22):20-22
在诗歌中,节奏和格律常常被作为诗歌研究的着眼点,以此来探讨诗的文体特征,其中音律和节奏的背后往往蕴藏着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文探讨汉、英诗歌中音律和节奏特征的比较及其对语义理解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节奏关是构成舒婷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舒婷诗歌的节奏美主要表现为:她的诗歌节奏自然天成;沉郁和激昂的情绪复调使她的诗歌节奏跌宕起伏、交织变幻;舒婷诗歌又体现出女人的柔婉细致,节奏回旋往复;舒婷诗歌的画面也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15.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16.
艾青自由诗的建行有以下几种突出现象:主谓宾各成分的多元化组合与分裂;定语的分散纵排和集中横排;适度的押韵。这样建行的依据在于:内在情绪节奏的需要:诗歌自身对匀称的要求: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8,(2)
五四时期,郭沫若推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纵观中国诗歌史,绝大多数的诗歌作品都体现了忧患意识,传达了悲愁情绪。本文就从国愁、乡愁、情愁来谈谈中国诗歌艺术的情感特征,及愁的写法。  相似文献   

18.
尹红 《考试周刊》2011,(18):39-39
《咏水仙》是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广为流传。为能真正领会这首诗的美之所在。本文从诗的格律、节奏及音韵方面对该诗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领导人之一,很有影响的现代诗人。《WhenYouAreOld》一诗是叶芝以自己爱慕的女子莫德·冈为对象所作,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真切。本文将从节奏和语言特点入手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一般的语言和形式带给人美的享受。诗不同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韵律成为了关键因素。韵律又包含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本文对英汉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进行对比,发现英诗中节奏为更加重要的因素,而汉诗中音韵则占了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