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延阁 《考试周刊》2010,(41):222-222
学校价值观作为学校内部人员判断事物、行为的统一标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是学校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形态。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的建设,首要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构建。  相似文献   

2.
学校价值观作为学校内部人员判断事物、行为的统一标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是学校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形态.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的建设.首要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构建.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决定了新疆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呈现出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人文景观的多样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多元文化的并存形成了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繁荣了新疆文化自由发展的局面,满足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多种需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多元价值观与一元指导思想、民族分裂主义与爱国主义、宗教价值观与科学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西方道德标准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之间的冲突,制约了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新疆精神"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分类法的含义与一般步骤分类法是指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的方法.其一般步骤为:(1)确定分类依据;(2)选择分类方法;(3)正确进行分类.2.分类法的意义(1)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  相似文献   

5.
王惠 《教学与管理》2012,(36):51-52
价值观是指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观念体系[1],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杨国枢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其后,黄希庭组织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课题组[2]。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屌丝"族是典型的网络亚文化群体,呈现出鲜明的心理、行为与思想特征。"屌丝"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心理、网络文化环境及各种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网络文化价值理念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只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才能真正消除大学生"屌丝"现象。  相似文献   

7.
研究辞格语义不能不注重对语境的观照,属喻格语义的形成得力于文化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的共同作用。首先,属喻格的产生源于国人传统的属相文化,这是属喻格修辞义发展的起点和文化心理基础;其次,属喻格语义发展至最终完成是在上下文语境中"属"的理性意义与其宾语交互作用,经过三次"语义同化—语义消耗"才得以实现的,它以"属"为形式标记,通过相似联想用与一事物本质不同的另一事物来描述该事物,形象生动,贴切传神,是比喻格下位辞格。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是判断事物是否对人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及评价就不同,进而所追求的目标、行为的动力和效果必然不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科学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9.
刘和润 《中国教师》2013,(12):58-60
<正>一、在小学实施"人格教育"的意义价值观,即一个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与总的看法。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影响和指导人的做事方法和处世方式,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格,即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晋语区阳原县化稍营方言指示代词存在多种读音形式,不同的读音形式对应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那"也有三种读音,分别是■。"这_1"作主语时,通常代替较近的人或事物;"这_2"作主语时,只能代替较近的事物而不可代人。"这_2"作宾语时,既可以指称事物、原因,也可以与■对举;"这_3"作宾语时,通常与■对举,代替某人或某事物。三者都可以作定语,具体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这正体现出"内部屈折"在该方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