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痴人说梦录     
甲:昨夜我做了一个梦。乙:什么梦? 甲:我出人出钱又出物,办起了一份报纸,叫编辑、记者天天指着我的鼻子骂,有缺点也骂,没有缺点也骂,把小缺点当成大缺点骂,骂得我狗血淋头,骂得我声誉扫地……乙:你这是痴人说梦,天下哪来这样的大傻瓜? 甲:这叫客现、公正。乙:客现、公正? 甲:对,因为我确实有缺点。乙:有缺点可以实事求是批评。普天之下,没有这样的客现、公正。  相似文献   

2.
2001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今日说法》讲了这样一个案例:熊某,从甲公司跳槽到乙公司(该公司为非国有企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要求乙公司给自己上劳动保险,而乙公司却迟迟不给他上险.多方打听之下,原来是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的他的个人档案中有一份要求熊某退还在甲公司多领的保险金的公函(事实是熊某是在甲公司某位领导的示意下多写了领款金额,而他本人并未多拿保险金),使乙单位认定他的个人品质不好,不诚实,因而不给上保险.这件事情宣扬出去后,给熊某造成很大的压力,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于是他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采访人才交流中心的档案员,问她为何要将这份公函放入熊某的档案中,她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放他档案里放哪,如果领导问起来这份公函哪去了,我怎么办?"法院依法判定甲公司赔偿熊某精神损失费1000元,并书面道歉.  相似文献   

3.
青春文学“火红”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试着给出青春文学畅销的四大理由:理由一:时尚前卫,流行因子。这一点是“青春文学”畅销的关键所在,集合所有的流行因子,代表流行的前进方向,把握流行的时代脉搏,引领流行并引爆流行是这类图书的最大“卖点”所在。这里讲的“流行”是多方位的、是立体的,它既包括流行的音乐、服饰、语言和文化,比如《我为歌狂》系列;也包括甚至在潜意识里流行的观点和做法,像韩寒的作品以及他本人的叛逆;更包括那些在流行领域、比流行先行一步的前卫、新潮,比如“花衣裳”组合在“花衣裳”网站上的时尚宣传,包括她们新潮…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闻价值问题,近年来新闻界已有不少论述,这里,笔者仍从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这个立场出发,提出一个“层次性”问题,和新闻界同行们共同商讨。新闻工作者在采编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甲事实是新闻事实,乙事实不是新闻事实,所以,甲事实能成为新闻,乙事实不能成为新闻。理由何在呢?就在于甲事实本身具有足以构成新闻的某种素质,而乙事实却没有。这就是说,从新闻这个范畴来看,甲事实有区别于乙事实的特质,这个特质就是新闻价值。人们归纳的新闻价值的几个要素,象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等,如  相似文献   

5.
半疯教诲     
<正>甲:"老头儿,你为何把别人的小麦倒入你自己的麻袋里?"乙:"因为我是个半疯的人啊!"甲:"既然是半疯的人,那为何不把自己的小麦倒入别人的麻袋里?"乙:"那我就成了完全的疯子啦!"  相似文献   

6.
正气与文风     
前些时期,一份知名的报纸上开设了一个特色专栏.“特色”之谓,首先在于它栏目名称先声夺人,叫作“马屁经”;其次是内容极尽阿谀之能事,华丽词藻杂陈,令人读后瞠目结舌.而所刊载的文章也都是读者从别的报纸上摘录推荐的.  相似文献   

7.
甲:我们出版社正在讨论经营管理问题,老兄,你有何高见。乙:“高见”谈不上,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甲:不成熟也没关系,咱们两个随便吹吹。乙:我们出版社要搞好经营管理,从上到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第一要坚持“两服务”的方针,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用心去创造     
强荧 《新闻记者》2003,(5):22-23
在茫茫南极路的120个日日夜夜里,我每天向报社发回报道。咆哮的西风带和南极的冰雪,好多次都让我担心自己还能支撑多久,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出发前总编辑对我说:“强荧,你就是爬着,也要坚持发稿!”亲爱的老总啊,风浪袭来时,我能够爬起来,可就是坐不稳。没办法,我只能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用铁钩子把椅子固定住。头晕了,躺一会,爬起来再写,写晕了,则再躺一会。我相信自己能够坚持下来的,因为我没有给自己半点松懈的理由,我要———  相似文献   

9.
幽默     
《大观周刊》2010,(40):56-56
他她篇 娶妻 三个人结拜兄弟,发誓两年后要各自娶回个漂亮的老婆来。 两年后,甲领着老婆从日本先回来心想:“不能让他们先看见。”就把老婆藏到一破庙里。 不一会,乙一个人也回来了,甲问乙:“你去哪了,有老婆了吗?”  相似文献   

10.
我先要讲的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我是在写散文这个现实。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用普通的人都能读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一些文化观念。有那么多理由促使我必须出行,在出行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在表达我出行的感受,如果不写下来的话,下一个景点就把上一个景点压倒了,由于这样的理由,我写了一篇篇这样的东西,后来被大家称之为散文。我说我没有写散文,我只是在写文章,散文没有这么长的或者散文没有这么多的概念在里面。所以今天我是第一次谈散文。 德国作家海涅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欧洲文学发展到现在有三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播音中,有些播音员不顾及稿件的内容,不讲究表达技巧,只盲目求“快”,使得传播效果近乎为零,这违背了正确的播音创作原则。我把这叫作盲目求“快”。播音的正确创作原则,应该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则关于黄雨的故事,是讲外国新闻界的轶闻。说是有个国家通讯社发给报社一条通讯,记者描述中亚细亚地区下了一场黄雨,蔚为奇观.通讯附带还讲了一些传说,饶有风趣,令人大开眼界.可是,编辑部对稿件中的“黄雨”二字很不顺眼,一斧子给砍掉了.理由很简单:从来没听说哪里下过“黄雨”,纯属“客里空”.就这样,一条很有价值的报道被槽踏了.后来经过调查,证明记者反映的是第一手材料,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因为当地在下雨之前,黄尘滚滚,上拄天,下拄地,雨伴着黄尘徐徐降落,雨点粘着尘埃,尘埃伴着雨点,于是就形成了“黄雨”.  相似文献   

13.
记忆的诀窍     
《云南档案》2010,(12):58-58
甲:“我昨天买了一本《记忆的诀窍》,真太好了,我昨晚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乙:“能否借给我读一读?”甲:“当然可以,咦,我把它搁在哪儿了?”  相似文献   

14.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15.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8):M0001-M0001
《史记》把好官称之为“循吏”,是说这些官员乃是遵纪守法、遵循律令的人。其中记载的一个叫作“李离伏剑”的故事却颇令人感喟。李离“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近乎“名言”的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从新闻追求新、奇的角度讲有一点儿道理,但把新奇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却不可取。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些人十分崇赏“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所谓名言,一味追求猎奇,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奇人怪事。有一张报纸报道说湖南有一29岁的农民捕获一个“野人”,文中还描述野人“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原来“野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甲卡片上画一条线段X,在乙卡片上画三条长短不一但差异甚微的线段a、b、c,其中b线段等于X。这时,如果有8个人故意说a等于X,那么第9个人虽然也看出b等于X,但因前人都说a等于X,于是他便怀疑自己了,也说a等于X。阿希把这种盲目地顺从别人判断的现象称之为“从众现象”。我们的古人也颇懂“从众现象”  相似文献   

18.
假设一段相声里有这么个“包袱”,一定能抖落响: 甲:您知道北京的朝阳门过去叫什么门吗? 乙:这能难住谁,北京人谁不知道朝阳门过去叫‘平则门’呀! 甲:平则门?——错了。乙:那您说叫什么? 甲:叫‘齐化门’,懂了吗! 乙:噢,那平则门是现在的什么门呢? 甲:学着点、记住  相似文献   

19.
甲:“今天才20日,你怎么把新闻稿中时间写成22日?!”乙:“这你就不懂啦。稿件邮到报社得两天时间,等报社接到我的稿件,一看内容,不就  相似文献   

20.
知识窗     
稿费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高祖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官员从旁戏说:“笔干了”。一位叫做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典出《隋书》)从此那些文人把文章卖给别人所得到的报酬,都叫作“润笔”。有些文人还在各种文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