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曾经如何地为幸福而抗争,最终都无法避免地要向那个家、那个社会、那个世界妥协、退让,无可选择地陷入悲剧的泥淖之中。  相似文献   

2.
曹非 《科教文汇》2008,(22):230-230
在现代文学阶段,张爱玲是一位在小说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女作家,在创作中,张爱玲有着独具个性的清醒的创作意识。本文探讨透视张爱玲小说的素朴底色。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小说在书写上海的独特视角方面有着一定的契合,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创作产生影响,王安忆小说在对张爱玲作品的借鉴中获得了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成长中的少女张爱玲,始终处在寻觅不到母亲的失落中,这是儿时的"家"对成长和写作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她日后的写作,不停地回溯这个关键性的失落。将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与其小说情节相联系,追索张爱玲幼年的家庭经历,指出张爱玲在创作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深深地受到"家"的阴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母爱本是人世间最无私、宽厚、圣洁的情感,但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却纷纷转化为庸俗、冷漠自私、变态的化身。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童年体验对她塑造母亲形象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服饰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她的小说展示了清末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并善于通过服饰描写来表现女性的性格或命运。张爱玲对服饰描写的兴趣来源于其人生经历、恋衣癖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婧 《科教文汇》2009,(23):239-239,254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敏锐细腻的感叹,她的文字寂寞而惆怅,细腻且尖锐,哀婉的感情背后是苍白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服饰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她的小说展示了清末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并善于通过服饰描写来表现女性的性格或命运.张爱玲对服饰描写的兴趣来源于其人生经历、恋衣癖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玉凤 《科教文汇》2009,(2):235-235
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其女性形象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从张爱玲早期创作来看,女性自我意识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深切体会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也意识到在物质生存面前,女性自我的无力感。后期,她冷静地审视和还原了以曼桢为代表的现代职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同时也透出现代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丁玲、张爱玲是三个响当当的名字,以前两者为参照,旨在说明张爱玲是个女性神话的解构者,在她的笔下,女人们跌向世俗,走向一个没有理想与神话的无梦世界,亦是人性本真之所在,从尘埃里开出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11.
施俊 《科教文汇》2007,(8Z):180-181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服饰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她的小说展示了清末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并善于通过服饰描写来表现女性的性格或命运。张爱玲对服饰描写的兴趣来源于其人生经历、恋衣癖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成成 《科教文汇》2005,(4):33-33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美的袍,但上面爬满了虱子。  相似文献   

13.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4.
养鼻之道     
许松华 《知识窗》2011,(10):59-59
读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一看见题目就喜欢上了。沉香.让冷漠高傲的张爱玲多出几分高贵、几分亲切。后来读丰子恺.才知道他更喜欢焚香:“眼睛看不到篆缕.鼻子闻不到香气.我的笔就提不起来。”  相似文献   

15.
佚名 《知识窗》2010,(2):29-29
张爱玲晚年的生活,不是写作,而是与虱子进行无休无止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吴小雪 《科教文汇》2007,(8X):177-17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7.
出色的心理分析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亦中亦西的整体小说风格的统领之下,心理分析也呈现着亦中亦西的特色.张爱玲既吸收了现代小说性心理分析的长处,或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暗示、隐喻等间接方式来折射人物的心理;还汲取了传统以形写神的手法,让动作、对话等形之于外的活动以及环境来折射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出色的心理分析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亦中亦西的整体小说风格的统领之下,心理分析也呈现着亦中亦西的特色。张爱玲既吸收了现代小说性心理分析的长处,或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暗示、隐喻等间接方式来折射人物的心理;还汲取了传统以形写神的手法,让动作、对话等形之于外的活动以及环境来折射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黄昱旗 《今日科苑》2010,(16):50-51
作为一部写就于1976年的小说,张爱玲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修定,但是在张生前却终究还是未将其发表,甚至在其遗嘱中还明确提及要将其销毁,这也着实令人称奇。本文依据文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张创作《小团圆》的初始动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流变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内涵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把握张爱玲写作《小团圆》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洪源 《科教文汇》2008,(15):172-173
哈代小说的最高成就首推他的六部“性格与环境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哈代在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描绘方面的深厚功力已毋庸置疑,可他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同样不容忽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其笔下鲜活的女性群像。这组形象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笔下的妇女较为复杂的性格,更归功于哈代以其独特崭新的视角观察女性,本文将讨论哈代笔下三种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