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具体谈了这个问题.转变,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其中思维品质教育解决问题是思维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浮力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跳水》(八册)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分析人与猴子间的联系,可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呢? 一、弄清文章的线索,让学生懂得事物是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4.
由于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探索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成“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我教《桃花源记》一课为例:先发给学生有关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资料,着重了解陶渊明是出生、成长在晋宋易代、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他从少年时起就饱经战乱纷扰,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滿。年轻时也做过几次小官,自四十一岁起,就不愿与统治者合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坚决辞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但他并沒有  相似文献   

5.
《黄河象》这篇课文,作者依据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假想了一头黄河象的来历,向人们叙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完整的原因.其突出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生动的想象.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教学作了一些新的设计。一、多样性的理解这种训练要求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从不同方面作出多种理解。例如,两列火车相对行驶,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5∶3。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从中理解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相同的理解和想法请不要重复,看大家有多少不同的理解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讨论了《大学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探讨了这些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模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研究人们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要点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研究了浮力的产生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物体浮沉的条件,既是《质量和密度》、《压强、液体压强&;gt;两章基本知识的具体应用,又可与“简单机械”、“功和能”的知识相联系组成综合题,可说是初中力学知识的中心.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12章第1节.)教材分析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准备材料:学生:测力计、烧杯(大)、重物、铁架台、记录单教师:测力计、铁架台、重物、水箱、量筒、乒乓球、木块、塑料泡沫、石块(系线)、PPT一、认识和感受浮力1.教师演示物体下落实验,回顾和引出"重力"师:首先,请大家看一个现象,注意观察。(老师依次手执乒乓球、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在空中,并让它们逐一落了下来。)师: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落了下来。)师:思考一下,当我松手的时候它们为什么都落下来了?(是因为地球对它们有吸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还可以叫什么?(物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14.
《挑山工》(第十册第3课)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记叙文。教学这篇课文,既可使学生了解文章说明的深刻道理,又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大有裨益。一、从不同角度概括段意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教师教学生分段概括段意,不必强求一律,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框子里,而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段概括段意,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挑山工》一文的分段  相似文献   

15.
《浮力》一直都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浮力有不可名状的畏惧,教师在教学时也会产生难以言状的伤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浮力》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认识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影响因素,知道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谈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6.
17.
在浮力教学中不少老师在讲解浮力产生原因时,为强调浮力是液体对浸入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常做这样一个实验:如图1,使石蜡块底部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中,水不能进入石蜡块底部,不能产生向上的压力,即无浮力,石蜡块不上浮;用棒轻拨石蜡块,水浸入石蜡块底部,产生向上的压力,石蜡块受到浮力浮起.这个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但往往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物体与容器底只要紧密接触,则不受浮力.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第二册第31课看图学文《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篇既有情趣又含哲理的童话故事。本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懂得热爱劳动的道理。同时,在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9.
著名小语专家袁微子说过:“小学语文整体性改革的核心是抓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段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段的教学贯穿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次教研课,有位老师讲《翠鸟》一课中的第三段是这样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著的《鹌鹑》(五年制第十册20课)采用三线索同时深入的结构形式;一写“母鹌鹑”为救孩子最终献身的感人情景;二写“我”对待那只“母鹌鹑”的情感变化;三写“我”和“父亲”之间因为“母鹌鹑”而产生的矛盾态度。这三条线索,一、二并进,二、三交叉,后又重合,深沉而又强烈地颂扬了伟大的母爱,表现了少年可贵的同情心。对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