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极富传奇色彩.平捷中原大战,迎来少帅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时隔一年,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他退避三舍,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西安事变,"挟天子而令诸侯",举爱国抗日之大旗,被誉为千古功臣,一代英豪!他的一生始终与矛盾相伴,尊荣与耻辱并行,存在着太大的因变参数,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悲剧英雄".许多年来,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缘何奉行了"不抵抗主义"行为,一直是抗战史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为何放弃抵抗?"不抵抗将军"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距今,九一八事变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隆重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以飨后人.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民族危亡之时,作出不抵抗之举,是受限于下面几种因素的,观点立意,微妥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5.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逃往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多.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这个集团的宗旨是抗日雪耻,复土还乡.东北流亡民众的抗日情结,对张学良抗日思想的转变,使他由不抵抗到下定决心坚决抗日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用炮火轰开了中国东北大门,国土沦丧、损失惨剧,东北人民置身水火、苦痛不堪,更让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千古罪名.主政东北、握有重兵、守土有责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中却作出了"不抵抗"的选择,而这一政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本文就此进行简浅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一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 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正在上海,当日下午3时许,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向他发来告急密电. 何应钦的电报说:西安有兵变,蒋委员长在何处,还未查明,现已派机前往侦察.孔祥熙阅电报后,愕然不知所措.随后,南京他家又给他打来了电话,向他报告张学良给他来电的内容,孔祥熙听后,才了解西安为抗日而发动兵谏的真意.特别使孔祥熙欣慰的是张学良表示对蒋介石的安全负责.深夜,孔复电张学良,请张"审慎"行事.并明确表示,愿为双方和解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与张学良,两颗巨星,一代伟人,同时代却不同信仰,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创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周恩来钦佩张学良的英雄胆识,也钦佩他的人格魅力,肯定他为千古功臣.张学良对周恩来的为人更是由衷佩服.  相似文献   

15.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于1931年9月27日,由流亡北平的东北籍爱国志士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车向忱、杜重远、卢广绩等人在得到张学良将军的暗中支持下,以东北籍广大青年为主体,广泛吸收各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的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救亡团体,其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救国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杨欢 《兰台世界》2017,(18):95-97
1929年以中东铁路权益归属问题为核心爆发的中苏武装冲突以东北军的惨败而收场,东北方面被迫议和,中东铁路又恢复到战前中苏共管的状态。这次惨痛的失利使张学良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认清苏联的实力,对其敌意减少;滋生出恐日、惧日心理,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执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中日矛盾突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提出"全国抗战"理论,由"剿共"到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7.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致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这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他们转战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牵制着日本侵略者的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使其后方陷入到极不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王炳毅 《档案时空》2007,(11):12-14
1955年,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说到:"有二个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是张学良将军,一个是张镇将军.他俩都为人民,为我们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张学良联合西北军领导人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一举扣留了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迫其实行联共抗日路线,从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几州谁做主,万众瞩口清凉山."这首诗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延安在抗日时期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日本很快侵占中国的东三省,进而义妄图吞并华北,民族的危难使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一股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