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4.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经过长期周密的准备之后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使日本走向覆亡的开端.历史的车轮已滚过整整八十个春秋,我们不会忘记八十年前的沉痛教训.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并非偶然,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历史背景下,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不断膨胀的一种必然结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上执行了不抵抗政策,对东北沦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试图从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所作的军事准备及当时历史背景等方面简要论述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抗日救国的典型代表,从九一八事变中因为奉行"不抵抗政策",成为"不抵抗将军",到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被称为"千古功臣",张学良的抗日爱国精神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抗日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逃往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多.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这个集团的宗旨是抗日雪耻,复土还乡.东北流亡民众的抗日情结,对张学良抗日思想的转变,使他由不抵抗到下定决心坚决抗日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行径,引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抗斗争.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基于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协助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救国军"、"自卫军"、"义勇军"、"红枪会"、"大刀会"等抗日武装,以其巨大的规模和风起云涌之气势,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极富传奇色彩.平捷中原大战,迎来少帅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时隔一年,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他退避三舍,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西安事变,"挟天子而令诸侯",举爱国抗日之大旗,被誉为千古功臣,一代英豪!他的一生始终与矛盾相伴,尊荣与耻辱并行,存在着太大的因变参数,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悲剧英雄".许多年来,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缘何奉行了"不抵抗主义"行为,一直是抗战史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为何放弃抵抗?"不抵抗将军"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距今,九一八事变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隆重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以飨后人.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民族危亡之时,作出不抵抗之举,是受限于下面几种因素的,观点立意,微妥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13.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14.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同胞最早建立的抗日救亡团体.由于它抗日救亡旗帜鲜明,宣传鼓动形式多样,武装斗争有声有色,所以它虽然存在不足两年,却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坚持战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它的建立与发展都是在张学良的保护与支持下进行的,所以说,救国会既是一个社会基础较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众组织,也是一个和张学良有着特殊政治关系的抗日救亡团体.  相似文献   

15.
顾维钧作为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其一生参与了中国诸多重要外交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的外交努力可谓是他承担的最艰苦的任务。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并同时攻打沈阳城及东北铁路沿线各重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实际上,在九一八事变前,顾维钧就密切注视日本在东北的阴谋活动。认为日本军事当局可能会采取重大军事行动,他提醒张学良的秘书长王树翰等人要充分注意来自日本的报道,关东军在日本军部的指示和教唆下,可能会采取激烈的行动,可能要成为严重事件。张学良闻讯后派专机接顾维钧到北平面谈,…  相似文献   

16.
吴兰 《北京档案》2005,(7):40-41
1931年9月18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在短时间内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17.
<正>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政策捆住了数十万东北军将士的手脚,也直接导致了白山黑水的悲惨命运,随着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北大营,随着东北四省一区的沦陷,东北军变成了无地盘的地方实力派,也被国人骂为"误国军"。然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更何况是保家卫国、守土有责的军人呢?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分有两派,一派主张抵抗,一派主张投降.冯玉祥是抵抗派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20年代,张作霖崛起东北,叱咤风云,前后共十余年。“皇姑屯”事件,使这位显赫一时的“关外王”命归黄泉。从此张学良出现在内外交困、军阀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有论说,张学良自“九一八”事变后,接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失掉东北国土,受到国人的唾骂;又有论者说,张学良主政东北,为了祖国的统一,毅然改旗易帜,他整顿内部,锐意改革,兴办教育,稳定了东北政局,使中国出现了关内外统一的局面。纷纷纭纭,莫衷一是。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从足以亡国的内战深渊中挽转过来,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海军第三舰队(即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沈鸿烈,奉张学良之命,率舰队移驻青岛。1931年12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委任沈鸿烈为青岛市代理市长,次年1月21日,正式任命他为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