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用炮火轰开了中国东北大门,国土沦丧、损失惨剧,东北人民置身水火、苦痛不堪,更让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千古罪名.主政东北、握有重兵、守土有责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中却作出了"不抵抗"的选择,而这一政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本文就此进行简浅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5.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抗日救国的典型代表,从九一八事变中因为奉行"不抵抗政策",成为"不抵抗将军",到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被称为"千古功臣",张学良的抗日爱国精神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抗日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8.
吴兰 《北京档案》2005,(7):40-41
1931年9月18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在短时间内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极富传奇色彩.平捷中原大战,迎来少帅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时隔一年,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他退避三舍,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西安事变,"挟天子而令诸侯",举爱国抗日之大旗,被誉为千古功臣,一代英豪!他的一生始终与矛盾相伴,尊荣与耻辱并行,存在着太大的因变参数,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悲剧英雄".许多年来,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缘何奉行了"不抵抗主义"行为,一直是抗战史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为何放弃抵抗?"不抵抗将军"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距今,九一八事变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隆重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以飨后人.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民族危亡之时,作出不抵抗之举,是受限于下面几种因素的,观点立意,微妥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12.
顾维钧作为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其一生参与了中国诸多重要外交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的外交努力可谓是他承担的最艰苦的任务。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并同时攻打沈阳城及东北铁路沿线各重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实际上,在九一八事变前,顾维钧就密切注视日本在东北的阴谋活动。认为日本军事当局可能会采取重大军事行动,他提醒张学良的秘书长王树翰等人要充分注意来自日本的报道,关东军在日本军部的指示和教唆下,可能会采取激烈的行动,可能要成为严重事件。张学良闻讯后派专机接顾维钧到北平面谈,…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行径,引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抗斗争.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基于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协助下,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救国军"、"自卫军"、"义勇军"、"红枪会"、"大刀会"等抗日武装,以其巨大的规模和风起云涌之气势,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相似文献   

14.
<正>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及时提出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方针,以领导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这一方针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有东北地区长期反日斗争传统的影响因素,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定政策,体现了中共东北地方组织——中共满洲省委对时局的正确判断、准确把握以及积极应对。同时,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于推动东北地区广大民众波澜壮阔的反日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的代表性宣言、决议与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坚持对日抗战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统帅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城失守.日军在相继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挺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据<中国青年报>7月6日报道).仅就辽宁省台安县对90户居民所做的抗战损失调查,受损失的物质财产当时的价值为31.8万元,人口伤亡损失赔偿估计为19万元.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逃往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多.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这个集团的宗旨是抗日雪耻,复土还乡.东北流亡民众的抗日情结,对张学良抗日思想的转变,使他由不抵抗到下定决心坚决抗日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以侵占中国东北为目标的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犯,南京国民政府在奉行不抵抗政策,要求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的同时,认为“对日作战,唯有以运用外交为重心,使倭寇受精神上之打击为第一要义”,因而把解决中日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外交斡旋上。为此,国民政府对美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希望美国能出面主持公道,干涉和制裁日本,同时给予中国援助。但是这一系列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本拟就事变后国民政府对美外交过程及失败原因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6,(Z2):44-45
<正>8月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九一八事变85周年、中国人民正义审判日本战犯60周年,由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办的"九一八事变85周年暨九一八事变历史背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洛阳理工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黑龙江省社科院、吉林省社科院、辽宁省社科院、中共广州  相似文献   

19.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几州谁做主,万众瞩口清凉山."这首诗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延安在抗日时期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主义",日本很快侵占中国的东三省,进而义妄图吞并华北,民族的危难使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一股高潮.  相似文献   

20.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