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采,影剧院、音乐茶座、迪斯科舞厅,还有卡拉OK,都是令人向往和陶醉的地方。但是,八小时之外,我最心驰神往的,依然是图书馆——这个似乎在悄悄被人冷落的地方。尽管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个记者节前夕,我荣获了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就像一个小孩子在山林里奔跑,猛然撞到了一颗硕大的果子.很是惊喜.回望漫山林木.我知道.这颗果子来源于他们.  相似文献   

3.
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迷恋、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因为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温暖、高尚、平凡而杰出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1998年11月23日至2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编导会同地、县电视台记者来乡里拍摄“20年风雨20年人”的专题片,当摄像机拍摄到我有大小5台收音机时,这位来自京城的记者激动了,她问我:“你怎样看待收音机?”我应声答道:“收音机是我随身携带的宝贝,广播,是我心中永不落的太阳!我祈求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命运却有意捉弄我,把我推向黑暗的边缘,10月21日至11月5日住进上饶铁路医院接受双眼手术治疗,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小小收音机伴随左右,引导我战胜着心灵的创伤,重新走向光明。那是8月初,我失明坏死的左眼…  相似文献   

5.
档案我心中     
  相似文献   

6.
我们湖南书店第三批赴京参观书展的一行随着人流涌进了全国书展展览厅。人流在缓缓移动。你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拐杖夹在腋下,戴着老花眼镜,斜靠在书架角旁,正专心致志地在挑选书呢。那对知识的渴望,犹如在沙漠上行走的人艰难地跋涉去寻找甘泉。有趣的还是这位双腿跨在爸爸肩膀上的小读者,在展厅内他是高出一头的,也许他从小就立志在向这样的高度攀登。他的爸爸双手扶着他的身子,这样,他可以腾出双手来在书架的最上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说过,图书馆是知识的桥梁。我把这观点形诸文字发表出去了,没有人反对,看来可以成立。我是从这座伟大的桥梁走过来的人,呃,不确切,应该说我正在通过这座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的桥梁,我的得益就在每一个跨步之间。  相似文献   

8.
在《歌剧艺术》编辑部工作的这些日子,使我有机会接触认识了一些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其中黄佐临先生、周小燕、张骏祥夫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一幅传神的“双象图” 1989年9月,著名歌剧《弄臣》在市府礼堂隆重上演,这是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排演的第一部世界著名歌剧。曾经培养过许多优秀声乐才子的周小燕教授便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10年来,我对于每一期《图书馆杂志》上的文章都认真读过,并作了读书笔记。业余时间,也动笔写点文章,承蒙编辑部老师的扶持,曾在贵刊上发表过3篇文章。对于《图书馆杂志》这样一家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我的评价是:  相似文献   

10.
6月12日,人民日报编委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读者代表,举行纪念创刊45周年座谈会。大家围绕如何办好人民日报,就加强报纸深度报道、增强可读性、密切与读者联系、改进图片新闻、避免文字差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12位代表是:中纪委离休干部陈麟章、河北《探索与求是》杂志社社长郑熙亭、江苏沭阳师范学校党总支书记陈尚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韩子善、北京玉渊潭中学退休教师袁康斋、江苏高邮县教育局离休干部朱兵、美国瓦里安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梁肃宁、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近高村农民马以桂、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人李铁光、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牡丹电子报》编辑刘大鹏、江西高安县纪委信访室主任高海清、北京协和医院党办主任于晓初。本刊特约韩子善、陈麒章同志将发言整理成文,并与报道李铁光同志的通讯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1.
陈艳 《大观周刊》2006,(36):59-59
我是一个地道的昆明女孩。心怀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前的我学习舞蹈.在霓虹灯闪烁的舞台上表演.每天都过着一种充满色彩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写下这个题目,心头忽一阵潮涌.图书馆对我一生影响巨大,绝非一篇2000字的短文所能承载.下面的零星回忆,记录着我和图书馆的多年渊源. "掉根针都能听见" 第一次去图书馆是1959年,这年我13岁,读初一.当时,我哥在中国医大读书,暑假回鞍山,答应带我到新建的市图书馆看看.4站地的距离,哥要走着去,我正兴致勃勃,自然不敢反对.连跑带颠跟了足足半小时,终于来到胜利广场旁一座带院墙的4层灰楼,楼外铜牌上写着"鞍山市图书馆".哥带我来到一楼阅览室,预先警告:"别说话,走路轻点!"阅览室好大,竖排几趟桌子,准能坐100人!那天是星期日,人很满.这么多人看书、看报,里面却十分安静.我屏住呼吸,蹑手蹑脚,脑袋里忽然闪出不知在哪见过的一句话:"掉地一根针都能听见." 回家路上,把这感觉描述给哥,他对我大加表扬,说我说得好,弄得我到现在都不忘.我还记得,那天我哥从一排架子上拿起的是一摞《内蒙古日报》,我当即想到姐姐从鞍钢调到内蒙"支援包钢"的事.我自己看了什么早已忘记,却始终忘不掉阅览室里那特有的安静带给我的初次震撼.  相似文献   

13.
6月12日,人民日报编委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读者代表,举行纪念创刊15周年座谈会。大家围绕如何办好人民日报,就加强报纸深度报道、增强可读性、密切与读者联系、改进图片新闻、避免文字差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12位代表是:中纪委离休干部陈麒章、河北《探索与求是》杂志社社长郑熙亭、江苏沭阳师范学校党总支书记陈尚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韩子善、北京玉渊潭中学退休教师袁康斋、江苏高邮县教育局离休干部朱兵、美国瓦里安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梁肃宁、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近高村农民马以桂、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人李铁光、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牡丹电子报》编辑刘大鹏、江西高安县纪委信访室主任高海清、北京协和医院党办主任于晓初。本刊特约韩子善、陈麒章同志将发言整理成文,并与报道李铁光同志的通讯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4.
我心中的2010     
充满期待的2010年已经向我们走来,在这个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日子里,让我们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给自己一点时间梳理思路,感怀刚刚走过的牛年,期盼即将到来的虎年。  相似文献   

15.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组画》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本书讲述了30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70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7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多少事,如过眼烟云,唯独那一段的人生经历,却历历在目。四十年前我开始接触档案,进而熟悉档案,逐步喜欢档案,我和档案形影相随,难舍难分,就此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档案是我心中的灯塔,照亮人生的道路。打开人生一扇窗1967年我跨人社会,进入闸北区财贸系统,从基层做起,在艰苦的岗位上跌摸滚爬,七年磨练,入党提干,1974年调入公司,搞文书档案,从此打开一扇档案之窗。1982年,我报考复旦分校档案专业。当时面临三大困难。家务重,当时我已成家,儿子7岁,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繁重家务落在我的身上;压力大,公司文书档案管理与人事档  相似文献   

17.
潺潺轻唱向远方流去滋润一路芳草相约和风细雨许许多多的眷顾流淌成执着的步履解读从古到今无数次的时空变幻无数次的人间演绎清清澈澈的爱恋投放脚下的大地诠释草长莺飞无数朵含苞的向往无数朵绽放的美丽静静的徜徉在时光里悄悄的在我的心头荡起层层涟漪兰台 我心中的小溪@代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心目中,图书馆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的宝库,知识智慧的海洋,信息交汇的中心,而且是可以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宇宙世界、万事万物都浓缩集中在一起的引人入胜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让你感动的老师。孙老师就是我们最崇敬的好老师。她个子不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作家浩然老师因病于2008年2月20日在北京去世,距今已近两年。每忆及浩然老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对文学青年的扶持、对我个人的关爱,他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令我感动不已,唏嘘不已,怀念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