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烂柯童子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述异记》  相似文献   

2.
烂柯传说     
清代康熙年间东轩主人撰《述异记》,大多记述清初轶闻,亦有不少民间神怪传说,《述异记》中记述:晋时信安群樵夫王质,某日入石宝山中伐木,偶遇童子数人,对棋且歌,欢悦嬉戏。王质闻歌悦耳,依松观弈,时而指点棋路童,子皆不以为然。一童子以一枚如枣核之物送与王质,他含于口中,腹内遂不觉肌渴。过不多时,童子对王质说:“为何还不归去?”王质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生活化的视角审视智力运动,其价值体现在它源于生活而植根于生活,以独特的方式丰富和满足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棋之品行、棋之思想、棋之变化、牌之协作等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在激烈的非肢体“对抗”中使个体得到生存技能的塑造.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当前我国智力运动发展的新变化、新形势进行思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在成都桔梅文化有限公司成立的贺信中提出两个论点:一、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在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发展棋文化已成为棋运当务之急。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些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5.
棋牌异趣     
棋牌异趣卢元镇人们常把棋牌同归一类:俗说“下棋打碑”,好象是一回事,其实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少质的区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棋比牌要高出一等,有琴棋书画一说,牌则从不入流。因此,研究一下棋牌的异同,是很有趣的。棋和牌都是桌上游戏,这是它们相...  相似文献   

6.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三棋”进校园的通知,我国第一次将“三棋”作为教育手段而不是作为竞技的手段在学校推广,对“三棋”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举动。而国际象棋作为历史悠久、开展广泛、爱好众多的世界性智力运动,基于她的国际性,基于她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别,在  相似文献   

7.
打马棋     
打马棋中国古代棋类繁多,但今人所论者,不外围棋、象棋、六博等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尚盛行一种以“马格钱”作为棋子的棋类,这就是打马棋。据《古泉汇考》介绍:“打马用铜或牙角为钱样,共五十四枚,上刻良马,布图四面以投子掷打之”。可见,打马棋所用棋子多以铜...  相似文献   

8.
一棋,这种引人人胜的智力竞技活动是我们生活中最有趣味的一种活动,从孩子、青壮年到中老年人都可以参加;有三种棋,中国象棋、围棋、国棋象棋已被列入全运会竞赛项目。棋类活动已是如此广泛地吸引着各个阶层的人们,深入到我们盼业余生活,以致在八小时之内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要提到它。我们说“全国一盘棋”,当然是提到了棋;我们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这其实也没离开棋,因为这里使用的“活”,原来是借用了围棋术语。我国全运会棋类比赛的三种棋的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除国际象棋的发明权还有待最后确定归属外,前两种棋都是我国先民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炎黄子孙对世界文化宝厍的卓越贡献。中国象棋、围棋都有两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9.
周中全 《围棋天地》2000,(9):1-1,11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围棋黑白分明,交替落子,应该是最自然、最有序的一种智力竞技。然而在围棋空前繁荣的今天,各种围棋比赛尤其是世界性比赛的无序却使人产生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10.
茶道与棋道     
王金玉 《围棋天地》2007,(18):98-98
茶一盏,棋一局,好友若干。一次休闲,一种惬意,一分宁静。 茶与棋,皆有道。在清幽淡雅中一解尘俗烦忧是一门文化艺能,是茶事棋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移石栽花种竹,烹茶酌酒围棋”,上海辛园这一楹联,一景一茶一棋,雅趣乐事融为一幅闲逸国画,令人心向往之。贵州平坝红缘坊茶楼与贵阳茶城举办围棋交流赛,云南临沧举办“六大茶山杯”围棋邀请赛,茶棋合一。吾应邀而往,荡涤尘埃,洗净凡心,硬是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不语两相知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04,(21):50-50
纹枰对坐,以手代口,无声之中,亦自有拈花微笑之妙。这是棋的境界,恐怕也是一种人生之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学棋与做人     
“琴棋书画”是古已有之的育子之道,可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世界,多才多艺早已不局限这几项传统技艺。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棋校里学围棋,说是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有多少好处说不清,可学围棋的孩子文化成绩都不错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13.
何谓枯棋     
刘志兵 《围棋天地》2006,(17):73-73
《围棋天地》13期《枯棋与势棋》有关枯棋的说法似乎不妥。“枯棋”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韦曜所著《博弈论》。当时的吴国,棋风颇盛,如《博弈论》所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奉吴太子孙和之命,韦曜写下这篇名文,以贬斥博弈之玩物丧志。“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很能说明韦曜对围棋的定位。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儒家功利主义思想。韦曜所说枯棋中的“枯”,不能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4.
象棋·谜语·文化马颖男中国象棋是一种斗智的体育项目,粗通棋理者,皆可奔棋,象棋在中国是最为普及的体育项目之一。奕棋是一种陶冶情操,锻炼思维,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就连诗人墨客和帝王将相也不放过对中国象棋的吟咏。如宋代诗人刘克庄吟象棋诗曰:“屹然两国立,...  相似文献   

15.
棋迷俱乐部     
棋经十三篇得算篇第二得算第二: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棋经十三篇权舆篇第三权舆篇第三:权舆者,谟棋布置,务守网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乘。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航海手记木狐浪很高,几乎要…  相似文献   

16.
享保十年(公元一七二五年),本因坊家族的门徒、居住于的秋山仙朴在他为大坂的书店出版的一部名为《新选棋经大全》的序文中,因使用了被认为对家族荣誉有伤害的词句,而被当时的名人棋所道知投诉到了幕府。幕府站在了道知这一边,决定就此制裁秋山仙朴。采取的方法是:查禁《新选棋经大全》,并“户没”(音译)十日。这可以说是棋界最初的笔墨官司了。所谓“户没”,在今天我们已无从查考是一种怎样的处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决非是什么重罚,有可能是警告处分的一种。但是,处罚毕竟是处罚。幕府是在全面地认同了道知对秋山仙朴的控告之…  相似文献   

17.
说起下棋,多少有点社会活动阅历的人都不会陌生。有专家统计,每人一生最少下过一至二种棋,接触或者见过二至四种棋。细心想想,这种说法绝不夸张。就说我国,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劳作之余、茶闲饭后,或随意在地上画个盘、捡几个石块、掘几根树枝依据约定的规则对弈一番,贻情娱乐,给平凡恬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达官贵族,更是把“棋”做为培养品德情操,锻炼智力韬略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棋”是在中国文人雅士“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中,唯一的一种直接互动进行的活动。随着历史的积淀、筛选、完善,…  相似文献   

18.
规则之会     
《围棋天地》2004,(19):44-44
当今世界棋坛,中国规则、日韩规则、应氏规则等多种棋规并存,棋规多了却非繁荣景象,相反,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倒不小,主要有三:一是几乎每一项世界大赛采用的围棋规则都不同,给外界以不够严谨和权威之感;二是在世界围棋普及过程中,给围棋爱好者们制造出人为的混乱;三是使围棋通往奥运的道路平添障碍。  相似文献   

19.
智是对手     
所有的竞技运动中,占地最小、投资最少、智力含量最高、参与者最广、对正常工作和生活负作用最小的当之无愧地应属棋类运动了。不由你不信,想想看,有哪种竞技能如棋弈一样,“两三块钱一副棋,一米见方来对弈;红黑朝野一手应,万千变化神鬼泣;棋如世事局局新,跌宕起伏惹人迷。”如果说对弈者若能在一番厮杀之后不忘记运动运动身体的话,那么对弈可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智力竞技运动了。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最贴近生活,不信就收集一下成语俗句,什么“棋高一招,世事如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局无定招,招无定式,新局旧路,一…  相似文献   

20.
启示图一:值得留意的一手棋 这是一盘我执白棋的对局。到此时仍是黑棋占据主动地位,黑37获得一定的利益,白38之后形势将向何方发展?此时,已经到了序盘结束要进入中盘的关键时刻。 作为上面启示图的补充说明,我们先说一下前面的情 况:白20的选择有些不太对头,此时应该选择21。错误出 现之后,黑21和黑23将黑棋模样做大。接下来黑35是相 当严厉的一手棋。 有一部分人认为黑棋会以黑1做出棋形,白棋的白2是必然之选,因为白2之点对白棋来说至为关键,黑3仅 至白6时,我们 可以看出,左边 黑棋的模样被 自然地削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