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德茂先生在早年与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老先生学习太极拳技,而且功夫修炼精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闻京城王芗斋老先生意拳风格新颖独特,功法大成,杨德茂先生特拜在老先生门下学习拳技,在两位老前辈精心培养教导下,得其拳学心法。杨德茂先生大成拳风格以柔顺、松整为特长,力量发出  相似文献   

2.
张天绪 《武当》2008,(8):36-36
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刘瑞先生,自1964年师从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老先生修炼武当赵堡太极拳以来,四十余载如一日,太极功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刘瑞先生谨记先师发扬光大太极拳之师训,在自己修炼的同时,以弘扬武当拳法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太极拳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3.
燕侠 《中华武术》2001,(11):52-53
崔仲三先生是北京杨式太极拳一代名师崔毅士老先生的嫡孙,今年五十余岁。  相似文献   

4.
张长林  张顺林 《武当》2013,(4):16-17
李宗有先生,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人。年轻时在山西太原做生意,曾拜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赵振绪为师学习赵堡太极拳。赵振绪老先生是赵堡太极拳名家李作智的门下。赵老先生传授了赵堡太极拳大功架、小功架、发功架等几套拳路,还有三十六捶、七十二擒拿等技法。李宗有先生曾一再强调,此拳系形意神三合一,它是先练形,再练意。即先练外形,再练内形。练内形,实质上就是练丹功。三合一太极功夫就是结合外形和内形丹功而统一完成的神意发挥的动作。  相似文献   

5.
林国华 《精武》2008,(7):48-54
龙虎太极拳,由太先师“蜀中第一快手”彭元植老先生传出,据家师江少明说,彭老得此拳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7.
2001年5月10日是武式太极拳大师姚继祖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祭日,回忆追随先生的岁月,怀德思人,无以致意,掬泪成文,择记姚师二三事,权做心香一瓣,献祭恩师墓前。 一.尊师重道,终身不懈。 姚师年轻时家境富裕,自8岁起即随祖父姚佩虞老先生习拳,后拜于李亦畲宗师之子李逊之先生门下,是逊之老先生的最幼爱徒。因敬师如父,故深得逊之先生厚爱,师徒感情极深。“文革”时姚师蒙冤受迫害,有时天天受批斗,在这种人身安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姚师最担心的是逊之老先生的照片被抄走,就将照片藏在贴身内衣里,果然幸运地躲过被抄走的厄运,为太极拳史保留下珍贵资料。现在有关李逊之先生的  相似文献   

8.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9.
祝大彤 《精武》2007,(11):35-35
树大自然直。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水到渠成。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讲究自然而然,但是,顺其自然可以,听其自然不可,不按太极拳的客观规律练习,方法不得当,一味听其自然,最后必定是"一根棍"的结局,徒见其心劳日拙而已。从本文看,太极拳练习者在推手过程中想"出技巧"、"出思想"、"出效果",不当一根任人摆布、随意发放的"棍",必须要"松"。可惜的是,侯老先生除了"松多了"一句话,没有更多的启发之言献给读者,只能寄望祝大彤先生将来对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了。  相似文献   

10.
宋聚辉 《精武》2009,(7):49-49
洪均生老先生在其《太极拳品并序》中写道:“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在追随恩师李驻军先生学拳两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王瀛 《健身科学》2010,(2):18-18
在北京天坛公园锻炼的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对“老玩童”:太极拳、抖空竹、舞彩带、打花棍儿样样精通;在2005年“第二届北京空竹表演赛暨申报吉尼斯纪录”赛事中,这对老夫妻分别获奖。老先生胡广荣一件红衫、翩翩似燕,老伴儿胡大妈一招一式紧随其后。瞧他们的身手动作、精气神儿,谁敢相信:老先生今年85岁,老伴也已经82岁高龄。他们已走过六十年钻石婚。  相似文献   

12.
吴氏太极拳简介创造人吴泉,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家学,并在其你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改,加以泣色,形成一个新的脊流。吴氏太极以化著不断。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又不显拘谨。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安动,以化风长。吴氏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培生。今年八十岁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仍不服老,每天忙着著书立说,授徒课业,记者采访他时,都难以谋面。王老师受业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还得过师爷王茂斋老先生的传授,故年轻时就出类拔军,技艺出众。他十几岁进就开始教拳,至会已传拳六十年,所授学生不…  相似文献   

13.
马伟焕 《武当》2008,(9):32-33
广府老一辈太极拳传人相闻杨禄禅祖居阎门寨,少年时从阎门寨迁来广府镇南关居住。十六岁时,仍在西太街道北郑福修粮号当学徒,后遇陈长兴于太和堂。据当时太和堂主人陈德瑚曾孙陈萍老先生指着堂内后院空地说:“杨禄禅当年就在此学拳”。  相似文献   

14.
朱道琼 《武当》2013,(8):33-34
2012年11月初,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在湖北丹江口市举办第二期武当武术大讲坛培训班,为武当武术名师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增强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和融合性,更加高效地传播武当武术,弘扬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太极拳家傅声远先生,不远万里,应邀前来武当执教,笔者怀着崇敬之心前往拜会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中等身材、雍容大度、花白长发、面色红润、和蔼谦恭。通过一番畅谈,我深感傅老先生出自太极拳世家而不摆架子,身怀绝技而不逞强好胜,传道授业而不论贫富,宏扬武当而不遗余力,把武当武术远播海外,成效卓著,功不可没。河北省永年县旧称广平府,是永年太极拳的发  相似文献   

15.
张方 《精武》2010,(8):66-67
闫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拳谱之开篇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第一句就是:“盖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养生,非徒技艺之末也。”于是我想到了“养生之道”,内家拳正在逐渐丧失其技击的功能,武学的悲哀从冷兵器时代结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技击必然要退位给养生。我听陈老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16.
流传在我国间的拳派众多,太极、形意、八卦……不仅国内老幼皆知,在海外,它们的影响也逐日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然而,大成拳却不似以上几种拳那样为人所知。大成拳是一代武术宗师王芗斋老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收了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及柔化之力,又吸收了八卦拳中舒展的身段、灵活的步法,以及少林派拳法中的立禅功诸精华,创立的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19.
运动健身●枝繁叶茂奥妙无穷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众多,从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