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文翰 《精武》2004,(10):40-41
(接上期)解放后,郝向荣在永年师范任总务主任。校长郑炎请郝向荣教学生学练武派太极拳。其时,李亦畲之曾孙李光藩(李槐荫之子)在该校读书,也跟郝向  相似文献   

2.
每个拳术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太极拳也不例外,在练习中练习者要特别注意结合其特点进行。那首先就得让学生了解它的技术和运动特点,懂得其内在的基本要求,练习起来才能作到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3.
林泉宝 《武当》2007,(11):30-31
李师融先生的《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台北逸文武学书馆2007年6月初版,简称《源流阐秘》)已在国内发行。师融先生在7月初即赠我一册,精读后,深感该书切合当前形势需要,尊重历史,为太极拳的正本清源,恢复明代太极拳史,重新奠定太极拳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深入揭穿“清初陈王廷首创太极拳”(简称“陈王廷创拳说”)的骗局,做出了积极努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太极拳古典拳论对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结构内容及其来源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拳论来源于形意拳《岳武穆九要论》,其作者并非陈长兴。继而提出,要正确看待太极拳与形意拳之间的交流现象,对待部分传统太极拳理论不应过于迷信尊奉祖传;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吴文翰 《精武》2004,(9):44-45
"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腾空而出。亦畲所传拳技,以门人郝和为  相似文献   

6.
李师融 《武当》2007,(2):29-32
“太极拳”这一名称,何时开始命名,由谁命名?太极拳名和《太极拳论》有什么关系?太极拳和“十三势”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太极拳源流研究中,人们很希望彻底弄清。笔者据十余年的源流研究所知,书之于世,供同好拳友参考,也望指正。  相似文献   

7.
江乔路 《武当》2007,(10):4-7
《中华武术》第七、八期连载了康戈武先生五月份在杭州杨式太极拳名家联谊会上的讲话,讲话前半部分综述了当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令人鼓舞和振奋。后半部分重点谈了太极拳源流问题,除其主体观点不敢苟同外,现就几个常识性问题与康先生作一商榷。(以下引号内黑体为康先生原话。)  相似文献   

8.
郑和善  黄水娟 《精武》2012,(3):10-1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保证,本文针对太极拳教学基础后进生不良心理活动的一般表现,通过教学观察,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验及心理调控研究方法,得出心理调控教学方法对太极拳基础后进生教学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
《武当》2012,(2):58
河北邯郸永年,是中国武术协会授予的太极拳圣地。作为太极拳圣地的一份文化礼物,《太极》杂志自1996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16个年头。它内容真切,深浅适宜,学术性强,信息量大,质量稳定,风格朴实,成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如您所知,《清代邮戳志》是有关清代邮戳的一部权威性专著,它倾注了邮坛前辈孙君毅先生20年的心血精力。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研讨、探索中前进的,集邮同样如此。多年来,邮学界的学术探讨与争论从未停止,今天我们将《清代邮戳志》请到台前,与本文作者的五点质疑"面对面"。  相似文献   

11.
《清代邮戳志》是邮坛前辈孙君毅先生花了20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集清代邮戳之大全的力作。全书分海关、国家邮政两个部分:海关部分有七章;国家部分有十三章。从孙先生对洋洋大观的清代邮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然而正像孙先生在前言中:“关于本书内容的几点说明附志于此”第2条所写的:“邮戳的使用及起始年代是根据作者所见,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作参考。”因笔者是从事火车邮运史和火车邮局戳史专题集邮的,所以对该书国家邮政部分第十二章“火车、轮船戳”中的内容接触较多。时过境迁,该书已出版20年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加之笔者与同好们在报刊上探讨有关火车邮运史问题的不断深入,发现第十二  相似文献   

12.
关于体育产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体育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二)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主流;(三)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尽快走产业化道路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朱道琼 《武当》2006,(1):31-32
笔者是太极拳史学的爱好者, 人微言轻,只是一心想读到饱含民族历史文化,丰厚而真实的中国太极拳史。因孤陋寡闻,至今尚未见到此书。至于门派之争,唇枪舌战,都是下策。尊重历史,尊重对方,加强交流,同舟共济,共同研究才有出路,中国太极拳史瑰宝啊,何时才能露出真容!?  相似文献   

14.
继太极拳“模块学练法”学练模式在学校体育取得成功后(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一等奖),笔者将其引进社区体育,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该学练法打破了社区太极拳传统学练的框架,能较好地解决社区太极拳学练中学与练的问题,使学员学得快、记得牢、乐意练,学会后能长期坚持习练,能有效提高太极拳的学练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其技能,大其文化——太极拳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动作技能传习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倾向,提出"小其技能、大其文化"的观点,对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学拳者应理解的若干理论问题作简要阐述,呼吁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待太极拳的传习,避免只教授动作技能,而忽视太极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追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的哲学基础,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及太极拳地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为太极拳提供了构建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此外,太极拳还蕴涵着<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修改《体育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法律实物的角度,对修改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修改《体育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洪耀 《武当》2005,(7):3-3
距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大会召开的时间越来越近,有关这次大会的筹备情况,我们许多读者都很关心,纷纷来函来电询问有关事项,现将有关问题分类归纳,以问答形式回复如下:问:“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大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会,社会各界都很关注,请问大会筹备工作进展如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英汉双语教程》中出现的武学典籍名称的译名,探讨中国武学典籍名称英译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教程》中武学典籍名称的译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译名标注形式不规范;一名多译;不同书籍译名相同;音译的滥用;望文生义和乱译.建议:译名要贯通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译名要尽可能关照其信息量;译名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度;译名要把握文化定位;要慎重对待典籍名称的复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