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2006,(8):40-40
别问我是谁:我的生活用“一日生活制度”支配,用“四菜一汤”养胃,用“体能训练”洗肺,用熄灯号催睡,用规定的时间晒被。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学习新闻写作仅两年时间,去年我采写的新闻述评《农民“弃耕”现象令人担忧》一文,先后被国家,及省、市四家新闻单位采用。在历时近三个多月的采写过程中甘苦参半,喜忧并存。深深感到积累资料的重要性。最早确定“农民与土地”这一报道选题是在去年九月。我姐姐结婚后长年在集贸市场上做服装生意,他们一家的责任田就交给父母代为耕种。后来看父母年纪大了,就干脆说道:“别种地了,我们做生意养活二老。反正现在种地也不赚钱,粮食价格放开后,到处都能买到。”“现在种地不赚钱。”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后来在与学校老师聊天时发现:在我市经济较为发达的郊区,“弃耕”现象已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主编的《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最早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刊。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一家重要报纸,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该报为四开四版用毛边纸铅印不定期出版的报纸,最短两天一期,最长半月一期。《红星报》创刊号上编者的“见面话”里,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该报的性质和任务:它是反映红军工作和生活的“一面大镜子”;是传播红军、地方群众斗争消息和全世界工农生活情况的“一架大无线电台”;是政治  相似文献   

4.
吴凤娟 《大观周刊》2013,(9):109-109
怎么样才能使小学生写好作文?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发现自己的身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小”和“事物”,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事物。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不断思考,不断发掘,现在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台湾前辈曾经说:“爱音乐”跟“卖音乐”根本是两回事,我可不可以选择“爱”就好?我可不可以只是站旁边一点儿做歌迷?  相似文献   

6.
2017谁更红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几人能看透?”若干年前的这首歌几乎人人都熟悉.既然“几人能看透”把大家问住了,那么我也不能免俗,只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也因此,这么多年岁末年初我也从不敢预测什么.今年斗胆试试. 要预判201 7谁更红,首先得有个来龙去脉——2016红了谁?  相似文献   

7.
我的1949年     
王仿子 《出版史料》2010,(1):63-64,65-70
1949年是我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冲破黑暗,投身光明,从此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这一年,我生平第一次公开称呼“同志”!公开我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许许多多志士用鲜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诞生在这一年。  相似文献   

8.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勤耕我那块“自留地”(散文)入伍第二年开始,我把笔当作犁耙,把稿纸当作未开垦的处女地,把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思想种子,一点点撒在这块处女地上,希望在这“自留地”里长出新闻和文学的珍珠。这样,我的业余时间和星期天从此归属于我的“自留地”。每一个星期天,我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收获一点“果实”。这些“果实”的名字就叫新闻、散文。诗歌,偶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果”。为了收获,我用意志和毅力战胜懒惰,用信念和决心去克制悠闲。心田干枯的时候.我打开录音机去寻找天地间的生活沃土,轻轻的培植在自己的那块“自留地”里…  相似文献   

10.
在此次月球探测工程宣传报道中,我主要负责“嫦娥探月”专号的工作,如果把探月的动态新闻比作红花朵朵,专版的深度报道则是绿叶簇簇,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从一开始,我们就树立了“一盘棋”的思想,统一策划,集中采访,各有侧重,力出精品。  相似文献   

11.
我本也是个喜爱《红楼梦》的人,可去图书馆每每走到“红学”专架,看着密密匝匝的书林,很有一种威压感。其实,这些“红学”书也并非个个面容“冷峻”,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版本、考据类、多是厚重的“砖头书”,常变换不同字体,使用着重号、波浪线等各式符号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爱IPOD     
“用不了多久,iPod 就会跟 SOHO、DV 一样,成为一个代表全新生活方式与态度的动词。”——美国市场分析师麦克.麦圭尔“我当时身处麦迪逊大街,看到几乎每一个街区都有人戴着白色耳机,我想:‘哦,天哪,我所期望的情景真的发生了’。”——苹果公司创立者、现任 CEO 史蒂夫.乔布斯  相似文献   

13.
从提起笔开始写稿到现在 ,已快16年了。第一次用卖了牙膏皮的钱买了方格纸学着搞“新闻”时 ,我还不知什么叫“本报讯”、“本台消息”。开初 ,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寄出的稿件均是石沉大海。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坚韧不拔 ,终于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登在一张小报上 ,不几天在《四川日报》登了个“花边新闻”《熟睡时唱歌的人》 ,再不几天 ,一家大区报纸同一天用了我2篇稿件。那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在也算作“爬格子”的道路上 ,我的一次“无理取闹” ,是刻骨铭心的。那时生活在连队 ,有位战友因违军规军纪受到处理 ,后来退伍回到家中 ,…  相似文献   

14.
我爱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专页,我特别喜欢这个专页上的“生活琐谈”。它似生活海洋里一朵晶莹的小花,给我知识,给我甘甜。“生活琐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教你学习生活,热爱生活的良苑。在这里,有教你怎样生活的《靠家庭是耻辱的》,有教你怎样对待人云闲言的《治一治“闲话篓”》;有教你怎样对待爱情婚姻的《不必拘泥于“第一印象”》和怎样处理家庭琐事的《要当开明“_法官”》等。就连为人处事,节日娱乐等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样的小言论我看的多了,自身修养有  相似文献   

15.
对于二炮原宣传部长赵化南这个名字,爱浏览报刊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它常常见诸报端,且与一篇篇精妙的杂文连在一起。他犹如社会生活前沿的一名忠诚哨兵,几十年如一日,用“投枪”和“匕首”干预生活,激浊扬清,弘扬正气,领时代的风云,扬时代的正气,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A采访中,我问赵化南:你是怎样想到写杂文的?写杂文既出不了名,也挣不到多少稿费,还可能会“得罪人”,到底图什么呢?他回答说:“主要是兴趣。我这个人有个“癌癖”,一旦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要硬着头皮子下去。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有了感想、心得,…  相似文献   

16.
徐立军 《视听界》2011,(6):116-116
最近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叫《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为本书所作序言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移植到中国电视业几乎都可以成立。我不停地把主题词“经济”置换为“电视”、把“GDP”置换为“收视率”,用这样的方式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痛感为什么没有人如此来解读和反思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下乡采访民兵武器管理安全预防事故的情况,写了预防事故先进典型的稿件。同时,也注意到这项工作的落后面。主要问题是有些单位领导,无事故时忽视积极预防,出了事故才“亡羊补牢”。我抓住落后面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写了一篇《不“亡羊”也应常“补牢”》的杂文,很快被沈阳军区《前进报》采用。实践使我认识到,通讯员置身于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观察生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在采写稿件时,要敢于正视矛盾,采取积极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18.
1958年我从美术院校毕业后,在编辑生涯中艰辛跋涉35载,提笔忆写往事思绪万千。 不恋“阳春白雪”只为“下里巴人” 50年代美术院校按契斯卡柯夫教学法严格训练学生,以三比一(教师三、学生一)比例培养画家。  相似文献   

19.
黄璐 《东南传播》2011,(10):106-107
电影《维多利亚一号》讲述“我想有个家”的城市生活主题,两条并行叙事线索井然有序的展开。影片大肆渲染性、暴力、血腥要素,性所产生的主体间巅峰体验、审美快感和示范效应,辅以暴力血腥的审美张力,迁移对等于家的痴狂和不懈追求,将“我想有个家”城市生活背后的沉浮人生与酸甜苦辣,及主体占有欲的心路历程,用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力,描画...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论调曾经一度在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这种论调叫做“先专后红”论。据我看,这种论调的持有者之中,至少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所谓“先专后红”也者,实际上是想把“专”作为“红”的资本,而把“红”作为“专”的装饰。你很难说这种人的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这“专”与“红”当作两笔赌注,用来在他所想象的人生的赌场上押宝;他既不想真的“专”,也不想真的“红”,他无非是想用这两者互相辅助,作为他攀登他的“进身之阶”的两把拐杖而已。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艾青的“国际声望”,不就是被她或他当作资本和装饰的吗?然而这些据说是由于她或他带着其固有的荣誉参加了共产党而使党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