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绩诗文创作中隐士形象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表达三仕三隐时候辞官归隐的决心;二是书写宁静幽美、闲适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三是借历代隐士自然闲适、高标独立的风范,表达隐居之志;四是纵情酣饮,歌颂酒德;五是比喻志同道合的友人;六是体现世俗与隐逸的矛盾。他借由古代隐士典故表达个人隐逸思想,而形成这种隐逸思想的成因主要是其疏放不羁、适情适性的性格因素、三仕三隐的仕途经历和随性自适、保真守全的思想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隐士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他们有不同的隐居方式,所以又有不同的隐士类型。作为士,他们掌握着的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作为隐士,他们又不得不自食其力,且多以农耕为生,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形态——隐士文化,其哲学基础是对道家出世思想和儒家入世思想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种放是宋初的四大隐士之一,他屡次接受朝廷的征召,却又屡屡辞归山林。以种放作为考察对象,对探究宋代隐士形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种放隐士身份的确立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结合的结果。《宋史·隐逸传》对种放形象的塑造既有刻意的拔高,也有秉笔直书之处,其对种放形象的塑造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给世人展示了一个世外高人与治国能臣相结合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隐"与"仕"相结合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政治与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贯穿于孟浩然一生并同他的仕与隐紧密联系在一起。孟浩然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前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兼有道家思想,即使在他求官时期也没有泯灭。后期,在政治上绝望之后,道家的出世隐逸思想才转占主要地位,同时兼有儒家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8.
唐代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逸之士,这些隐士们很多本身就是文士.他们的隐逸状况多有不同,有一心一意坚定不移的纯隐,也有半路出家的隐者,也不无先隐后仕或先仕后隐,乃至亦官亦隐者.他们的隐逸动机以及走上隐居的道路是多种多样,难于一概而论的.对于隐者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的探索与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有唐一代的文士和隐者,并且对于探讨这一类人群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隐逸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是必要而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林玲 《文教资料》2009,(18):144-145
鲁滨孙是西方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意义的现代人形象,他身上凝聚了新兴资产者的典型特征.其冒险、实干精神,对财富的占有欲和殖民主义思想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由于荒岛上孤独所造成的宗教隐修环境,鲁滨孙经历了特殊的宗教皈依过程.本文试就鲁滨孙作为时代典型的新资本主义创业者的形象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隐士按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功利追求进行区分,可以分为身心俱隐和身隐心不隐两大类型。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但他们亦有着共同特点;评价他们不应一概而论,隐士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11.
晋宋间“隐”的名目繁多,有朝隐、市隐、通隐、充隐、耕隐和遁隐等。鲁迅先生说:“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非隐士的心目中的隐士,是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这种人物,世间是不会知道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晋书·桓玄传》记,桓玄篡位作了皇帝以后,他“以历代咸有肥遁之士,而己世独无。乃征皇甫谧六世孙希之为著作,并给其资用,皆令让而不受,号曰高士,时人名为‘充隐’。”如果真正“隐”,就绝无人知晓;为人所津津乐道,未必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史记>中对隐士的描写融合了"立德""立功""立言"3个方面,他对隐士"立德"的描写,奠定了我国隐选文化的基调;而对隐士"立功""立言"的着力表现则反映了对隐士群体的独特理解.他写隐士不独是为隐士作传,更倾注着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宋初隐逸作家的诗歌创作,不仅为当代诗坛增添了许多雅逸脱俗的清超气息,其影响所及,甚至关系到两宋诗学精神的重构与再造。宋初隐风袭自晚唐五代,但随着隐士群体政治文化地位的不断改善,不仅隐君数量有增无减,以单纯出世为指向的乱世情感也逐步消解,而以融通出处、淡化仕隐隔阂为特征的新的隐逸心态正日臻成熟。相对于唐末五代隐士与世暌隔、幽苦孤独的吟唱,宋初隐君的诗歌创作则明显流露出自信、自在、闲适、和愉的情调。隐、仕两类人群通过旷日持久的唱和酬答,有效实现了隐、仕人格的互补与契合;同时,隐逸作家静正和愉的创作心态,也影响和改变着当代诗坛鄙俗浅陋的衰弱景象。宋初隐逸者的作品大多充满生命自由的快感,更加贴近人情人性的内在本质,其艺术风格或清雅、或飘逸、或闲适、或狂放,呈现着多元个性的魅力。前人多将“九僧”、林逋、魏野、潘阆等人的诗歌作品归入“晚唐体”,太过简单,且有悖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4.
王庆 《现代语文》2006,(6):119-120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不食人间烟火,尘心灭去,归隐于山,这只是修行中的“小隐”境界;而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纵观古今,能将“大隐”的精髓参悟顿透,并付诸实施,当推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相似文献   

15.
论及庄子,世人通常以为庄子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认为其思想是出世的。然而看庄子早期的出仕和中年的游历,著书十万言,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伦理道德的独到见解,对至德之世的向往,对生命的留恋和对百姓的关爱,无不反映了庄子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显示了他热衷政治,期盼干一番事业的入世之心。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大都认为“隐”为先秦道家老庄思想特色,并仅仅从出世的人生态度上来理解道家的“隐”.其实,只要深入先秦道家的思想,把握老庄思想真谛,就可以发现“隐”并非道家思想特色.先秦道家的“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现实、对政治的干预,是对腐恶政治的独特反抗,实现人的自然本真.“隐”,实为道家对人生处世的“独见独晓”,它具有超越世俗的情怀,独立自由的精神,重人轻物的价值追求,表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先秦《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有许多共性,说明这两种著作之间存在影响与继承的关系;同时《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又有许多差异,这说明《福乐智慧》不是完全照搬《孙子兵法》的,它根据自己本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族气质,独创性地提出了适合自己本民族的一些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8.
西晋隐士多为避乱避害而被迫隐居,东晋南朝隐士多受美隐时尚的影响而自觉归隐。与之相应,两类隐士在隐居方式上也有显的不同,即由西晋的原始荒野之隐转变为东晋南朝的田园村舍之隐,同时在化教育方面前后也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周红 《广东教育》2005,(10):8-8
作者摄取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隐士一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指出隐士的“隐”不是一种简单的消极的逃避.而是向着“精神独立”奔跑,而这种奔跑的姿势,是值得今人重视的。作者的发现,在成人的思想视野中也许并无惊人之处,但对中学生而言却难能可贵。尽管文章中的论据还嫌单薄,但其视角、思想的独特,已足以在数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0.
唐朝官府对于隐士中有政治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出台多种政策对其进行征聘。这种征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皇帝出面对隐士进行褒奖、招抚,二是通过各级官员的举荐,从而使隐士出仕。这些活动,体现了官府对于下层士人的安抚政策,也体现了不同隐士的不同人生追求。官府与隐士之间是一种博弈,为了各自的目的,都要把握好仕与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