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地位转变",并由此开始了与执政地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的转变,由于阶级斗争思维在执政实践中的过度延伸,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没能及时实现由传统意义的革命党思维向现代意义的执政党思维转型。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理性觉醒,执政党思维方式开始由"革命与斗争"向"建设与整合"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地位,需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其中执政理念是整个转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理念向执政理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斗争理念向建设理念转变;从片面发展理念向科学发展理念转变;从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转变;从专门治理理念到复合治理理念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实践所经历的曲折过程说明,由革命党实现向执政党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自然到位.这种长期性是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党所处的执政地位对党自身带来的影响和要求;执政地位对党如何保持活力提出新的考验;执政党把握经济和社会管理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由外行变为内行;以及执政党地位变化的急速性与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变化的渐进性之间的矛盾,对革命党实现向执政党转变形成制约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之始,中国正处于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观念以及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革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与革命党的角色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却带有浓厚的革命党色彩,未能及时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成功转变。要确保执政地位,党必须在指导思想、经济建设、群众利益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已从革命党意识转向了执政党意识。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党意识向执政党意识转变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了在新的时期,认识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财产权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对财产权正当性的态度是一个政党执政理念的决定性因素。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理念向执政党理念的巨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飞跃。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与革命党的角色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却带有浓重的革命党色彩,未能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成功转变。要确保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实现强国富民的宏伟目标,党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确保党的先进性不断创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革命党理念对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然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建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基础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灾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完成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理念转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其执政方式亦必然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发生转变.在依法治国方略下,执政党应当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行为和法律的关系,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积极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后,其执政理念经历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和谐社会的变化发展过程,最终选择了人性化的执政理念,标志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成熟,从而真正回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念到制度再到具体的执政实践。中国头产党必须淡化意识形态,扩大政治包容性;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党内民主;选择政治行为法律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红色高棉亦称"柬共",自1975年开始执政至1978年迅速瓦解,红色高棉仅仅执政3年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件特别事件,"柬共"失败的原因,值得反思。基于革命党与执政党区分关系维度,其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对此,从党政、党法、党群和党内关系四个方面分开阐述。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我党的历史定位属于革命党,中心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同时,在局部执政的区域又是执政党,又必须履行执政党的相关职能。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局部执政和执政包容性思想的探索实践,尤其在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农民和农村、执政包容性等问题的认识上,有它独特的见解,为后来转到全国范围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仍然还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执政党意识和执政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统一于执政。执政党意识对应革命党意识、在野党意识、反对党意识和参政党意识;执政党意识的核心是长期执政,革命党意识的核心是使用暴力夺取政权,在野党意识和反对党意识的核心是民主选举赢得政权,参政党意识的核心是参与执政党的政权建设。执政意识是执政党意识的具体化,是执政党意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回答执政党"为什么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等具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党与法的关系这一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后,党对法律权威和法治作用的认识历程;分析了长期以来执政方式陷入人治怪圈的原因;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中,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治化的重大意义,同时也积极探寻了执政方式法治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达变,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其并未实现.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党的角度解决诸多问题,十六大为中国共产党转向执政党提供了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在近60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执政兴国规律,历经坎坷曲折,得出了依法执政的科学结论,并把它上升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经验和原则之一。要使依法执政成为全党共识,始终坚持和贯彻依法执政的原则,就必须深刻认识依法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执政长达7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的转变、从领导局部政权的执政党到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的转变。科学考察我们党执政意识的历史演进,有助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建国,标志着我们党已经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她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在执政思维上尽快完成从“革命党”到“建设党”的转型。毛泽东同志对此有所意识,可惜未能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立,我们党才在主要点上实现了从革命取向的执政思维向建设取向的执政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