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以构建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为契机,推进理念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信仰;重塑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新型主体关系,实现行政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注重利益调节,实现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内驱力的最大"聚合"。  相似文献   

2.
<正>孙长远、庞学光在《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协商治理"说的基本观点与根本缺陷,提出了应实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进而阐述了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政府主导责任的定位。"协商治理"说的基本观点是: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以及个人等利益主体都是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而这些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协商、合作或共治的方式,共同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  相似文献   

3.
加强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路径。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多元治理的架构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校企合作陷入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等倾向,其深层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差异。对此,建议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由"划桨"到"掌舵",强化服务保障能力;树立共治理念,加强各主体的价值融合,为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打牢思想基础;构建互惠共赢的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各方主体参与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积极性;合理配置内部治理权,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有"创新强国"和"创业型国家"之誉,这与以色列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及其治理体系有密切关联.以色列国家教育部和经济部、地方政府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网络"、基层的职业学校(中心或学院),以及作为社会伙伴的"以色列制造商协会"与"工会联合会",共同合作参与以色列职业教育与培训治理,塑造了以色列"多层级"与"共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断契合并化解现代职业教育问题的过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系建设与质量保障等方面。从问题域切入,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包括内外两个层面,外部治理涉及职业教育机构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主体关系,内部治理则是多主体之间相关利益在职业教育中的调整和分配,并相应地统筹带动职业教育内部要素改革。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配合治理结构转型发展进行科学协调、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治理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格局是当下职业教育治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阻碍多元共治的主要症结,其本质反映的是多元价值之间的冲突。公共价值理论超越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和新公共管理范式对单一价值目标追求的局限,关注集体偏好,有效整合多元价值,要求多元主体参与政治协商表达,把职业教育治理提高到公共价值创造的高度,为职业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基于公共价值战略三角模型,从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运作能力三个维度分析职业教育治理,发现职业教育治理存在价值理念冲突、合法性与支持不足和运行管理低效等问题,公共管理者为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共治应该增强价值使命,着力凝聚多元主体价值共识;加强政治管理,有效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提升运行能力,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具有三重主题意蕴: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大学的权责关系,实现大学外部治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优化大学治理中各利益相关人的权责关系,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规范大学内外治理模式中各治理主体的行为,实现大学内外部治理模式运行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作为对三重主题的回应,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则必然应该有三重路径选择--建构基于绩效协议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大学伙伴关系;建构共治型的大学各利益相关人的权责关系;塑造官僚科层制中的"结果导向"与"顾客驱动"的组织气质。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面临着"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壁炉化"、政策法规"缺失"以及政府"缺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校企合作存在着多个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为破解校企合作困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范式。为了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必须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来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通过对合作共治的理念重塑、价值融合、法理依据和利益保障机制构建,以实现多元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治理协同。同时,还要加快合作共治的制度体系变革,为校企合作提供"官、产、学"三重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产物之一。但有多元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园,当前正面临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诸多问题。为有效破解这些影响园区运行效率的障碍和问题,就必须研究园区治理制度体系、方法体系和运行体系的具体内涵,坚持园区多元系统治理、严格依法治理和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全新构建包含信念价值、成套制度、主体角色担当、治理技术和财税资源支持等要素的治理结构,从而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的现代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园区治理效能,达成园区善治良治的理想格局。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推进治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因其跨界属性,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均可以参与其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形成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治理中还存在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政府单中心主义倾向明显、行政化凝聚弱化共同体的内聚力、多元主体共治缺少利益连接点和基本共识等问题。为此,必须从理念变革、职能重塑、关系重建、利益调节等方面来推进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治理需要学校内部治理、政府与社会外部治理紧密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全生命周期价值意蕴,体现为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高职院校全生命周期治理应以全域观、全员观、全程观、全效观、全息观、全时观为实践逻辑,以党建引领、共治为基、制治为本、数治为先、优治为径,完善高职院校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学界与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审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发现存在如下"非协同治理"现象与问题:各主体将现代学徒制视为"非公共性"问题、治理主体比较单一及权责不清、各治理主体互动性缺乏、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基于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破除"非公共性"问题,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推动各方治理主体高效互动,以及推进现代学徒制治理政策法规现代化,是破解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治理旨在转变政府角色,实现相关主体的利益契合,关键在于重构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权利。治理视阈下企业权利的重构主要包括: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运行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共享,融入企业形态的文化课程及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制主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过程是区域经济社会单向"倒逼"质量生成的过程,职业教育质量治理的过程则是能动性发挥"主动"作用质量生成的过程。两者之间既存共生共存的依赖,也具时多时少的博弈冲突。从质量管理的"机械性"适应、"依附性"适应、"偏利性"适应到质量治理的"增益性"适应,是职业教育质量发展阶段性推进的必然选择。借以共治生"善者"、共治保"善于"、共治求"善治"的适应性治理体系建构,能够有效助推职业教育质量与区域经济间的共生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坚  吴朦朦 《大学教育》2023,(18):18-22
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水平,探索多元主体共治体系,文章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民办高校的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分类,探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民办高校治理的机制。相关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往往存在外部治理主体多以政府为主、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辅且现实中容易被其自身及高校管理者所忽视,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和权益诉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民办高校应更好地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管理、监督、评估、支持等职能;社会团体参与治理需制度保障、高校认可及增强自身权益意识;民办高校要完善内部组织机构,合理分配内部责权利,完善内部治理主体的权益诉求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地方分治到参与共治———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是国家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该项课题努力从中国政治、治理和管理的实际出发,在中国社会公共政治、公共治理、公共管理面临的人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是推动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撑的重要手段。多元共治是强调服务为本、在多方协作下回归发展目标的系统科学治理模式,与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相契合。通过重构治理运行体系、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深化治理研究体系、变革治理制度体系,可不断增进公共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终目标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是推进教育治理的关键,其核心是通过分权和集权两种方式调整优化共治主体的权责关系,解决教育管理中社会参与不够、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政府宏观管理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二级学院是具有自我适应力、发展力、调控力的自组织,治理是助推学院实力提升的应然选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引擎,治理是学院职能最大化的有力手段。内生共治是一流学院内部治理的应然机制,其核心环节包括:权力下沉的动力机制、民主决策的耦合机制、权责配位的运行机制与灵敏精准的自调机制。治理共生体是一流学院治理的组织架构,搭建运转有效的多元利益集成体、学院制度网点、公共互动空间与权力自律体系是实现一流学院治理愿景的组织建设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