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2.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但是从萧军和萧红的人生经历看,生活的困窘并不是爱情死亡的根本原因。"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恰恰在于有相爱的机遇,却没有共同更新、成长的基础和觉悟。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有过多种解析和论述,社会学的观点居多。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好作为女性自我的丧失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围困。子君对独立人格的放弃和对男权话语的接受与顺从使好自身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悲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一篇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现实的爱情小说。被新文化运动唤醒的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对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抗,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一年后两人分手,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这一爱情悲剧主要是封建社会、主人公性格弱点、生存现实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主要有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也说明个人反抗的无力。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相似文献   

8.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种因素实质上又都深受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最终却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伤逝》的百年解读认为子君的悲剧是由外在因素(社会或涓生)或者内在因素(子君自身)造成的。但在女性主义视角的观照下,这两者在无形中都为父权制思想所钳制。子君虽吹响了五四女性觉醒的号角,但仍旧无法逃脱男权意识的怪圈。从根本上讲,子君的悲剧是父权制思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青年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其中的女性形象子君成为这一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然而,由于自身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她们内心向往的女性解放陷入了乌托邦式的境地,美好的爱情乌托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最终以子君为代表的知识女性依然挣扎在爱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1.
刘勤艳 《文教资料》2001,(3):109-111
安娜和子君的悲剧原因已有许多人探讨过,此处无须赘述。在这里,笔者想从另一角度即男女爱情走势的差异进而产生爱情悲剧作一剖析,这是安娜和子君甚至更多文学形象和生活形象产生悲剧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男性对于爱情侧重于征服的过程,这个征服的过程一旦结束,男性的爱情也就趋于冷淡,甚至成为过去,这一段的爱情只是他一生生活的点缀或插曲,但却不是他的终身所求;女性则侧重于拥有爱情的结局,爱情是女性的终身追求和终身情感的依赖和寄托,爱情是她一生的惟一。这是不对等、不平行的情感趋势,而社会的发展更加促使以上趋势的…  相似文献   

12.
娜拉与子君是易卜生、鲁迅两位作家分别在其作品《玩偶之家》、《伤逝》中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两位女性形象。两位作家身处两个国度,其写作背景、写作风格、文化色彩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是在这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背景下,两位作家都借描写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两位女性在悲剧过后的不同抉择。娜拉与子君都有着善良而诚挚的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但是在爱情受到考验的时候,她们的丈夫都暴露出了自私、冷漠的真面目。面对爱情的背叛,娜拉与子君也都愤然出走,但是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反抗方式。娜拉可以称为"妇女独立宣言"的代言人,她不但通过语言,而且用决绝的行动发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呼声;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而悲壮地倒在女性革命征途中的女战士,她默默接受,不加选择以至于被人所弃甚至丢掉性命的结局。本文通过对娜拉与子君的比较,剖析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悲剧命运历来有经济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种观点。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质疑,阐述子君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杨德洲 《文教资料》2007,(10):91-92
子君悲剧有着多重的原因,但主要是她的那种特殊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互相纠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性格本身所造成的。子君从涓生那里接受了现代启蒙思想,不顾一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爱情,毅然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却仅把婚姻自由作为最高理想,她根本不知道生活有其他内容,忘却追求,更没有追求经济的自主,此时,传统的主内的依附思想制约着她,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子君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交接之时,身上就打上了那特殊时代中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共同的烙印。传统思想是依附涓生,“甘为男性奴隶”,现代意识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是现代性受制于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纠结的性格造成了其悲剧。  相似文献   

16.
涓生和子君热衷于个性解放,单纯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生之艰辛,死之悲苦的悲剧结局,能够转化为人们对美的呼唤。本从刘划人物、描写心理、表达思想方面分析了悲剧产生的美感价值——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从而表现了爱情悲剧所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以往多数研究者把子君、涓生的悲剧定义为社会悲剧。而笔者认为,这是一出主要因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演绎出的悲剧:爱情至上,内心迷惘,不明白自身价值,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又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子君,在取得“婚姻自主”的表面胜利之后,理所当然地重蹈古往今来普通女性依赖丈夫生活的覆辙。奴性性格再现,家庭角色定位错误,把自己自然地降为丈夫的“他者”,沦为一个平庸虚荣的主妇。于是,内心狂热的对爱的渴求与奴性性格使然的一切等待丈夫施予的习惯形成强烈反差,隐性的希望被显性的行动所遮蔽,自身的缺点在经济的压迫下更加具有了破坏力,终致爱情丧失,生命也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伤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性格、命运特征,阐述了造成她悲剧的成因及其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玉红 《文教资料》2010,(15):10-1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作品以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和强烈的情感力量给读者展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悲剧曾是西方文学中至高的文学样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学的灵魂。悲剧精神主要凝聚在西方历代伟大的悲剧家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身上。深入研究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把握。本文认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的根本特征是他们具有实现自由人格的强烈要求,具有强烈的超越冲动。他们对苦难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