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如何使学校德育早日走出困境,德育工作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乃至整个德育模式都进行了反思。不过,制度德性对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方面尚欠深入认识。 我们的根本观点是: 第一,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即通常所说的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第二,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不能回避制度德性。我们主张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  相似文献   

3.
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杜时忠 《高教探索》2002,(4):11-13,6
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文章分析了制度与道德、制度德性与个人德性的关系,以及个人为什么会讲道德,论证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既是道德建设的前提,也是道德建设卓有成效的关键。必须承认,德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本文对德育制度做出了界定,指出了以往的德育制度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并对如何提高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提出了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4.
闲暇·德性·现代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德性是创建学生教育幸福的内源性基点,在教育实践场域中,学生教育幸福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教学中大量非道德现象的存在,而其内源性根源则在于教师德性的缺失。拥有德性的教师,一方面,能够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出发,保证教学的道德性,为学生缔造教育幸福。另一方面,还能引领学生提高幸福能力,自由自觉地建构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人类生活经验和习惯的产物,它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让人生感觉幸福而富有意义。然而,我们现行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践行的都是“袋子式”教育,内容上只注重既定的道德规范、抽象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强调单向度的灌输,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实践活动上绝无道德体验和情感的共鸣,造成学生对德育概念化。由于缺失了对人的关注,最终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性”。那么,如何匡正学校德育则是德育理论研究应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育思维是由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要素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观念体系。德育思维是以一定的德育知识为背景的。但是 ,两者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德育知识只有以一定的规则、程序、价值取向等整合为某种观念体系并实际运作起来 ,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思维。所以 ,德育思维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和过程性的。德育思维作为人们的认知对象 ,也是一种“思想客体”。相对于人们的当下思维而言 ,它是以往德育行为实践活动经验的积淀和总结 ,是先前德育文明成果的凝结状态。列宁曾这样指出 :“人的实践经…  相似文献   

8.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9.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一生都离不开的场所。家庭道德氛围和道德观念对青少年德行的养成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重视和强化家庭德育的功能会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完善道德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所谓合格人才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德”育位于五育之首,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塑造学生良好德性,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塑造学生良好的德性关键在于创新德育模式,激活德育主体——学生。  相似文献   

12.
德性人文关怀本质是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人。它丰富了青少年道德情感,提升了青少年灵魂本质。德育人文关怀要求青少年实现精神上的自律,引领青少年道德生活从道德理性出发。这对于青少年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13.
德育作为学校制度性的活动,与学校制度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当前我国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德性存在着等级性、专断性等不公正性。依循合理性原则、民主原则、道德限度原则的公正价值理念,变革学校制度德性,是顺利开展学校德育、促成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德性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对德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德育的基本内涵。在阐述当前德性研究的契机和缘由,梳理德性演变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在德性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方面较为系统的四种观念,提出了德育的德性表现在主体、价值观、手段和目标等四个方面,指出德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育作为学校制度性的活动,与学校制度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当前我国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德性存在着等级性、专断性等不公正性。依循合理性原则、民主原则、道德限度原则的公正价值理念,变革学校制度德性,是顺利开展学校德育、促成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怎样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研究孔子从其毕生的德育实践中探索出的古代德育规律,观今鉴古,这对于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四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或许是不无裨益的。一、不语怪力乱神常语政刑德礼孔子生于我国春秋晚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要探究他的德育思想,先须明了殷商以来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情况,从而剖析寻究其德育思想的特点。“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奴隶主阶级在经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宝库,更是一个完整、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就邓小平同志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和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既揭示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丰富内容,也阐发了作者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8.
德育价值关系是客体(德育)与主体(德育的服务对象、受益者)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既追求社会性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又追求个体性价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完善,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9.
略论高校德育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校德育评估是学校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评估可以发现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找出德育现状与德育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把握当前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德育发展规律,遵循德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创造必要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