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玉兰老师执教的《砂和粘土》一课,诱发了我对本课教学结构的点滴思考。 《砂和粘土》最成功的地方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活动,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具体地培养了观察、比较、实验、表达能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但从启蒙教育的更高标准来要求,不足之处也在于认识活动不够充分。 一、形成概念操之过急 学生初步观察两种不同的东西后,回答:一盘是砂,一盘是土”,教师接着肯定是“砂和粘土”,继而板书课题。“粘”字从何而来?自  相似文献   

2.
一 《砂和粘土》,课前备好砂和粘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然而地处城区的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不容易弄到粘土。试教中我们用建材商店买的耐火泥供学生观察认识粘土的特征,教学效果也很好。试教中我们还发现,该课的教学如果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教学方法,城市里的学生对于和泥、摔泥的活动还缺乏相应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下乡视导中连续看了多节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第7课《砂和粘土》的课堂教学,现把教学生比较砂和粘土的粘性这一部分整理如下。 一、在室内“和、搓”砂泥,比较粘性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与教师用书同 教具准备:玻璃杯、砂、粘土、化石挂图、幻灯片、日历 学具准备:玻璃杯、筷子、砂和粘土、水 教学过程:开始让学生观察彩图第5页梵净山蘑菇岩的插图,提出:“这块岩石的形状象什么?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一层一层的岩石,好象一本本厚厚的书,有人叫它  相似文献   

5.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砂和粘土在颗粒和粘性方面的特征。 2.初步学会观察砂和粘土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4.通过制作泥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砂和  相似文献   

6.
传承非遗     
《辅导员》2013,(13):66-67
砂陶,是一种原始的陶窑形态,其制作历史悠久,是一种使用煤泥粘土、煤渣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取土、和泥、成胚、施釉、阴干、烧制等制作过程。贵州省盘县砂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是盘县第二小学的校本教材内容之一。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由许正江、胡静华两位老师指导的部分学生作品吧!  相似文献   

7.
传承非遗     
《辅导员》2013,(14):66-67
<正>砂陶,是一种原始的陶窑形态,其制作历史悠久,是一种使用煤泥粘土、煤渣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取土、和泥、成胚、施釉、阴干、烧制等制作过程。贵州省盘县砂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是盘县第二小学的校本教材内容之一。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由许正江、胡静华两位老师指导的部分学生作品吧!  相似文献   

8.
在听过一些自然课后,心里总有点“疙瘩”,当然这些现象在当时也当面给执教老师指出过,但总有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现列举几例以供教师们思考。现象之一:上课了,教师叫一年级的学生弄了一些沙土,并用空矿泉水瓶装了一些水,放在课桌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沙和土,教学目标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玩”沙和粘土,从而认识沙和粘土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区别。师:“同学们认识沙和粘土吗?”,生:“认识”,师:“现在请同学们在沙和粘土里放一些水,再搅拌,然后用手捏一捏,摸一摸,观察沙和粘土有什么区别。”学生立即在课桌上忙开了,双手在沙泥中…  相似文献   

9.
观察是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观察”,就是运用眼、鼻、舌、手这些感官去感知事物。学生观察过程也是探求知识的过程,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要教会学生观察。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要求,不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达到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有序、全面观察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提供足够的观察材料。例如,教学《砂和粘土》这课所需要的观察材料“砂”和“粘土”,在农村随处可见,但学生并没有留心观察,对砂和粘…  相似文献   

10.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三个实验来说明土壤的成分:实验一: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实验三:土壤中含有腐殖质。以往的教学,不少教师常常带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和方法做这三个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结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含有空气、砂、粘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十一册有关湖底、入海口的沉积现象模拟实验 ,学生在分组实验时 ,结果均与书上附图相差甚远 ,各组实验结果在瓶底周围多为粗砂 ,砂中只能见极少小石子 ,甚至有同学问 :“老师 ,小石子怎么不见了 ?”难道是操作过程有问题 ?操作过程 ,不外乎就是搅动。联想起大水盆里捞黄豆的情景 ,当盆里黄豆不多时 ,就难以捉住那些散黄豆 ,于是用手一搅 ,让盆中的水旋转起来 ,豆子很快就集中在盆子中央了。按教材提示 ,用小棒搅动瓶中的水、小石子、砂和粘土 ,这些混和物在小棒的带动下于瓶内做旋转运动 ,产生旋涡。在旋涡作用下 ,较重的小石子几…  相似文献   

12.
课堂,这块神圣的土地,老师施展能力的地方,历来都是老师站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眼中,老师至高无上,不可凌越;在老师眼中,课堂能尽显教师本色,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传统教学中,师生间是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顺利讲完就是胜利。而今,教学改革的思潮促使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尝试:撤退。谁能说撤退就不是一种胜利呢?教师的撤退是为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的撤退是为了学生的前进,是为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由地发展和成长。学生主动了、成长了,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才是一种胜利。  相似文献   

13.
初教“溶解”,我按教材的设计及教参书的建议进行教学,把食盐、高锰酸钾、砂分别放入水中,用小律搅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去了,砂没有。但学生把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石膏、小苏打、面粉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搅动,进行观察后,却总是把“粘土”、“面粉”诸填在“溶解的物质”表格中。这说明学生对“溶解”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情况,问题出在观察不细,对知识要点把握不准。实验中学生把食盐、高锰酸钾和砂分别放入水中,搅动后,食盐和…  相似文献   

14.
老师骂学生是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可学生骂老师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被认为逆反的表现。在推进新课程和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我们教师该如何对待这一事件呢?  相似文献   

15.
材料与效果     
自然学具应当是有结构的材料,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呢?我认为除了能使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便于学生观察、搜集自然事实以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讲一年级《砂和粘土》这课时,从前布置学生用杯子准备水,由于学生年龄小,上课时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不是水洒  相似文献   

16.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通过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水平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的态度."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实践证明教师的威信越高,他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转化为行为.为了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建立情况,开学的第二天我就让学生以"我尊敬的老师"为话题作文一篇.其中《您让我一见钟情》中韩老师的教学表现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不由得在学生作文的每一节后面记录下来,权作教师在学生中快速树立威信的策略备忘录.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考虑,从学生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减负增效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扩大教学效果,更是一种我们老师对学生关怀的表现方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如何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尽量  相似文献   

18.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通过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水平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的态度。“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实践证明教师的威信越高,他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转化为行为。为了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建立情况,开学的第二天我就让学生以“我尊敬的老师”为话题作文一篇。其中《您让我一见钟情》中韩老师的教学表现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不由得在学生作文的…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份》一课,要求通过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实验。通过实验1说明土壤含有空气,实验2说明土壤含有粘土和砂,实验3说明土壤含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问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和培养他们探索自然事物奥秘的热情和兴趣。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通过“玩”进行科学探索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玩的过程成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究科学的好机会。例如:在上《沙和粘土》时,我让学生到操场沙坑尽情地玩,学生用沙子垒成各种图形和用沙子写字,看到他们玩得这样高兴,我对学生说:“垒长城好不好?”这一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