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安东 《江苏教育》2005,(11A):40-40
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这是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和“六有”工程之后本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为民办实事的又一举措。为了确保2005年底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现“校校通”,江苏省拨出专项资金3.5亿元,另外通过南北挂钩等办法筹措3.5亿元,对省财政转移支付、经济薄弱和黄桥、茅山老区的41个县(市、区)进行直接帮扶建设。9月30日,  相似文献   

2.
3.
4.
《中小学电教》2004,(8):71-71
日前,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在广州市对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广州市教育信息化经过3年建设,已跨入全国领先队伍,实现每13.82名中小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全市71.1%的中小学校实现“校校通”。从2001年到2003年,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总共投入8.94亿元,平均每所学校享受资金45.6万元。据2003年10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市中小学目前拥有计算机共145熏413台,其中学生用计算机数达到103,293台,全市中小学穴含民办学校雪在校学生与学生专用计算机的比例穴生机比雪为13.82∶1,教师用机比例穴师机比雪为3.65∶1,全市71.1%的中小学校基本达到“校…  相似文献   

5.
《教育信息化》2006,(10):37-37
“十五”期间,哈尔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了新跨越。教育信息化工作从无到有,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建网就是建学校”理念的指导下,集中力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立了覆盖8区11县(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开放式的教育信息网络,全市实现了“校校通”,有250余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相似文献   

6.
7.
《中小学电教》2006,(4):77-77
目前,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校校通”工程已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全市完小以上的中小学100%地配置了计算机网络,100%地实现了ADSL接入或宽带接入,100%地开设了教育技术信息课。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设备,包括课程教学,都已跟城里学校“并肩齐走”。  相似文献   

8.
我县地处苏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的抓手,累计投入资金2186万元,在全县中小学建成网络及多媒体教室288个(其中计算机网络教室211个,多媒体教室77个),拥有可用计算机8934台(其中接入网络教室的8233台),生、机比例达到16: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建立班子,强化责任,为全县“校校通”工程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为确保全县“校校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我们组织召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会议,专题会办、部署“校校通”工程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中小教、计…  相似文献   

9.
10.
11.
一、“校校通”工程的背景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14日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的文件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相继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系统。并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各省对落后农村地区财政卜的支持,使得“校校通”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很多省普通高中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范围,有的市将信息技术列为中考科目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近年来,江苏无锡市滨湖区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及《江苏省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为基本标准,坚持以“校校通”工程为突破口,迅速、有效地推动全区学校教育现代化,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更好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在信息化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报道,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平均生机比为每18.9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分别有90%,60%和40%的城市、县镇及农村学校建立了校园网。随着校园网的逐步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比如,很多学校建设了班用的多媒体教室、课堂学习中心或网络教室,很多学校建成了公用的数字化图书资料中心及网络中心,有些条件好的学校还配备了教师个人专用的笔记本电脑、学生的电子书包等数字化设备。可以说,“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及校园网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逐步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周慰 《上海教育》2002,(24):26-29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如水银泻地般的态势,迅速影响着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 市民都已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的新文盲将是缺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而不再仅仅是不会识字断句的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城市现代化,政府在宏观地思考着这一关系城市发展大局的命题时代的发展,政府与社会形成的合力,迫使上海教育大胆而努力地思考着、实践着,大力推进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于是,不必等到2005年,甚至不必等到2003年,上海市的“校校通”工程就将全面开通了。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举措,此番开通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人口之众、引起的变化之大,将在上海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如何才能“校校通”? 怎样才是真正的“校校通”? “校校通”为何而通? 变革就是探索,前进伴随着思考,上海教育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上海教育还将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