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为心声”。然而并不是心声发而为言者都能当“合格”的评论员。书同晒腹,帙过等身,自信驾驭新闻评论犹雕小虫的想法未免天真。你至少还得进行三五寒暑“官腔”学习班的专业培训,不然你就不会时时以政府某机关代言人的身份、用标准的新八股著文立说。你必须学会有效地抑制自己,思想、风格概不例外。一方面,你必须有无条件地转述、阐述别人见解的习惯,所有提法务求极其规范。比如,涉笔会议,所有辞令都是预先铸就的,不须创造。不论它“稀松”还是“紧凑”,  相似文献   

2.
如果跻身新闻工作行列,并喜欢显山露水,我劝你最好别干新闻评论这行。至少是暂时别干。丑话说在明处,写新闻报道易传播声名,而专司社论,就算你熟练得如玩杂技,恐怕到老也不会为人所知。当然你可以罗列若干中外著名的社论主笔和专栏作家,证明此界代有才人,风流多年。但那是老黄历,主笔已度,专栏不兴,而言论呢,大半有言无论,是不受欢迎的新闻中最不受欢迎的一类。总之,写来写去,窝窝囊囊。  相似文献   

3.
我干新闻评论员的年头不多,但深感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易写且不说;你好容易把吃奶的劲都使上抠出一篇社论,原是希望有人“溜一眼”。但你一问,十个必有五双说压根不看。你问十回,十回如此。有时我真想扇自己一记耳光:“咱这是瞎忙什么?”当然话不能说绝,少,毕竟还有。五年中我仅遇到一位自称是爱看社论的读者,很想引为知音。但两分钟后,始觉是我自作多情。他说,他之所以爱看,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给领导写讲稿或者写总结材料之类。社论的话,既现成,又合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同样,作为评论作者、尤其是党报评论员,也应该多学点哲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说,评论作者的哲学素养关乎其作品价值的高下。哲学素养使人保持理性思考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爱智慧"的  相似文献   

5.
6.
读书、入世、写作——一项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让人喜欢。大学时读了两本关于曾国藩的书,深受曾国藩“凡事局外议论总是无益,须躬自入局方可成事“思想的影响,打算毕业即进入社会踏歌少年行;但自己本性喜静,还有点躲进校园笔耕舌耨的意愿。这种矛盾思想交织在一起,煞是痛苦。忽有一天想到:  相似文献   

7.
大学时读了两本关于曾国藩的书,深受曾国藩“凡事局外议论总是无益,须躬自入局方可成事”思想的影响,打算毕业即进入社会踏歌少年行;但自己本性喜静,还有点躲进校园笔耕舌耨的意愿。这种矛盾思想交织在一起,煞是痛苦。忽有一天想到:记者既能接触社会,又能读书写作,正是兼顾这两种意愿的载体。于是,便很是庆幸当初填报了大学新闻系。  相似文献   

8.
这个题目,是在读了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的《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之后,想到的。这本书的第12页,有这样一段话:“从工作需要出发,评论员要看一些重要的文件,要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否则他不了解中央精神,怎么能够写出体现中央要求和部署的评论?我到中央去开会,回来后首先...  相似文献   

9.
高明勇的新作《新闻的逻辑》是他投身新闻业和职业评论写作十年来报刊文章的合集,全书52篇文章分为“新闻生产”、“职业训练”和“媒介素养”三辑,反映了一位媒体评论员和评论编辑对于当代新闻业和新闻评论运作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白贵  王艳 《新闻与写作》2003,(12):40-41
2003年5月1日,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中国大陆荧屏上首次出现了“本台评论员”的身影,但从一段时间的传播效果来看,“新闻评论员”的设立,仅在形式上为央视确立了相对完整和纯粹的评论节目样态,而其自身作为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意见领袖”形象还远未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来。本文将主要围绕角色定位,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发展和完善作一些初步的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0月下旬,西子湖畔,在华东地区13家城市报纸的座谈会上,我们结识了一批新闻界同行。这批同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办小报的”。所谓“小报”,是指杭州、南京、合肥、济南、南昌、厦门这类省辖市的报纸。这类报纸,一般都是4开张,所以他们自称“小报”好几位“小报”同行,为人热情直爽,说话开门见山。一家“小报”的副总编辑,初次  相似文献   

12.
唐明文 《新闻前哨》2012,(10):61-64
“网络新闻评论,使新闻具有了对话性,为公共领域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光明网评论员的评论文章进行的研究,认为光明网新闻评论堪称公共领域的一面战斗旗帜。这首先是因为它有自觉的专业主义精神,始终不离公共领域监测者的角色定位,全方位地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其次是因为它有充分的理性,对社会症候有敏锐的感触,有深刻的认知;最后,它有强烈的新闻意识,评论及时,又不因“快评”而流于肤浅,帮助人们在获取讯息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一反网络评论的浮躁习气。  相似文献   

13.
“被同学们一致评为学校‘校花’的漂亮女孩,虽然天生丽质,被女生们羡慕,被男生们爱慕,但是她们却因为自己太漂亮而有不少烦恼。”4月29日,南京一家媒体以《漂亮‘麻烦’多校花好苦恼》为主题,以《长相太出众会被同性疏远感觉太好择偶有困惑》为副题,用图并貌的显方式报道了几位漂亮的或许也是成功的女士的“苦恼”。这些“人物”们的“苦恼”,不光是报纸报道,还要与电视“互动”。因为,在这则新闻的背后还预告了更为生动也更为详细的“苦恼”将会在当晚的某电视频道中播出。  相似文献   

14.
彭文 《大观周刊》2013,(4):15-15
在早期始基哲学发展到极致时,作为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的思想,但对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仍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巴门尼德残篇《论自然》对存在这一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办刊的经验千万种,在当今受网络冲击越益显著的形势下,作为纸质媒体,尤其是期刊市场,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笔者从"不为读者所偏、不为炒作所牵、不为同行所惑、不为领导所慌"四个方面提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王稹 《湖北档案》2022,(5):25-28
<正>名校出身的军事科班生左权是湖南省醴陵县的农家苦孩子,1905年3月出生,家里排行老幺,上面有哥哥、姐姐四人。左权刚会走路,祖父及父亲就在贫愁潦倒之中相继去世。只靠母亲一人起早贪黑拉扯兄妹五人艰难度日。左权很懂事,不满六岁就上山打柴,下地干活,饱尝了人间艰辛。为了读书,要强的左权每年正月就跟着乡里叔伯到四乡耍狮子、玩龙灯,  相似文献   

17.
逯海涛 《新闻战线》2022,(7):101-103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新闻评论已经进入可视化时代。媒体短视频评论要统筹好大主题和小切口之间的关系,提升观点“颗粒度”,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增强互动性,让评论更加立体、丰满、具象,成为会说话的论据、会行走的观点,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让新闻生产呈现作者和用户“双向奔赴”的局面,扩展融媒体“融”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