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防止记者滥用权利与保护记者的合法利益同等重要.记者或许不能成为道德模范,但是记者一定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楷模.司法机关不应在记者揭露问题时,启动对记者的调查,否则很容易形成打击报复.哪怕这个记者真的有问题,但为了保护舆论监督,为了一个更高的、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可以牺牲一些较低的、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3.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所开展的采访工作,对于更为深入、全面地挖掘新闻信息以及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闻媒体需要关注提升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本文论述了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并对突发事件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通过提升出镜记者的采访技巧,推进出镜记者采访工作得以持续的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记者临场思维的自身素质记者采访的临场思维是指记者进入采访程序后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这种临场思维能力是由记者自身的多种潜在因素和多种条件构成的.如记者的知识储备、对采访对象认识的程度、采访经验的多寡以及认识机制的优劣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记者的采访思维,并作用于采访行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记者临场思维的导向器.记者的临场思维,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采访与写作,它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评判客观事物,就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精辟的见解和认识,也就不可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2、知识的积累是记者临场思维的沃土.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是采访前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记者在实际采访中,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才会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以维护采访行为的完美性,保证采访质量.3、尽可能多地认识采访对象,以丰富记者临场采访的针对性思维.这种具体的采访准备,属于记者对被采访者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特别是对人物的采访,这种认知过程的最初阶段就更受记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从访谈结果总体上看,驻华外国记者的看法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在中国的工作环境日益改善.比如:采访比以前更容易,采访时遇到的干扰比以前少等.这种积极评价主要来自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的外媒记者;第二,外国记者普遍认可中国外交部做出的贡献;第三,采访政府高官仍然是挑战;第四,与在北京不同,外国记者在中国其他地方采访有时会遇到某些地方官员干扰;第五,西方记者与亚洲记者观点不同.一些来自亚洲国家的记者认为西方媒体确实对中国有偏见,而西方媒体记者普遍否定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6.
偏向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倾向.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主要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信念固着”及认知偏向可能引导记者趋向证明自己的已有观念、基本归因错误会使记者在采写人物报道时高估个人的影响等.偏向只能靠记者用自己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减轻或克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新闻报道有深度与厚度的愿望越来越强.这在客观上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传媒在报道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势在必行.在新时期如果记者仍恪守传统报道规则,沿用传统报道模式和采写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一些记者在业务上想上一个新台阶,却找不到突破点,不明问题的症结.我以为,这是目前新闻记者中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除了解决思想观念这一首要问题外,加快思维方式转变确是记者的当务之急.本文拟就新时期记者转变思维方式的必要性,记者应有的思维方式和特点,目前记者思维方式滞后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考核压力最大 年轻记者在刚入行时,媒体的考核机制是他们的最大压力.在度过半年至一年的试用期后,往往摆在新记者面前的就是一份近乎严苛的考核任务.目前而言,考核仍是衡量记者工作好坏的最重要指标.这关系到发行量、收视率甚至广告收入,因此,它与记者的奖金紧密挂钩,因此"每月能否赚够工分"成了对记者能否适应这一行的最大考验,多劳多得,未到基准线就只能无情地走人.  相似文献   

9.
高健 《声屏世界》2021,(5):15-16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对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必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以央视记者蒋林为例,对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策略展开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微博使用的既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自我揭露的程度及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微博正成为国内记者提升行业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透过对记者微博个人资料的内容分析,考量记者这一群体在自我表露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微博关系建立广度的关联.研究发现,较之女性记者,男性记者更倾向于在微博个人资料中呈现个人化的信息,受到其他微博用户关注的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11.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12.
巡回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采访,这种采访方式,现在已不大采用了;与一些年轻的同志谈起,都不了解是怎么回事.可是在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开头几次采访,恰巧都是巡回采访.现在各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都按报道的内容,有固定的分工.如工业记者,农业记者,财经记者,文教记者,政治记者,等等.有些大的新闻单位,记者分工就更细一些,如文教记者中,又有教育记者、科学记者、文艺记者、体育记者.记者各有一个摊子,各有固定的采访对象和联系单位.如按记者的活动方式分,则有常驻记者,蹲点记者,机动记者……,活动的范围和采访的内容,一般也是指定了的.巡回采访则不同,出去跑一次,周游几个地方,巡回观察一番.没有具体采访范围,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都要看看;也没有具体的报道要求,一切由自己瞧着办.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1月开始,<法人>杂志、<第一财经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络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濒濒因涉嫌诽谤和受贿罪被抓,这一系列案件在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引起了"记者是不是受贿罪主体"的激辩.但人们也不难注意到,在这一系列"抓记者"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舆论监督案.新闻界存在的腐败现象是人所共知的,但对"抓记者"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新闻腐败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有几个认识问题应当厘清.  相似文献   

14.
写一手好文章的古代文人往往自喻有“两把刷子”.如今,以码字为生的记者,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则难以在新闻队伍中站稳脚跟,难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难免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累. 从业10年,一些认识我的朋友喊我“好人记者”,因为我报道了不少于300位安徽好人和中国好人.“好人记者”与“好记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什么样的记者才算“好记者”,在我看来“两把刷子”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有几件令新闻界瞩目的事.当年1月,辽宁省西丰县警方以新闻报道涉嫌诽谤该县县委书记张志国为由,要对<法人>记者朱文娜强行拘传;4月,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以受贿罪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傅桦提起公诉;5月,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检察院以窝藏等罪名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景剑峰提起公诉;11月,到山西采访的<网络报>记者关键突然"失踪",半个月后传来被河北省张家口市警方强行带走的消息,理由是涉嫌受贿;12月,山西省太原市杏花蛉区检察院声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授权下,以同样涉嫌受贿的理由将央视记者李敏强行带走.这一系列"抓记者"事件,在让人对记者的生存状态表示担忧的同时,也由于涉及到公权、私权、新闻采访权、舆论监督权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对记者的自律及他律状况作出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功夫不在想象,而在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他所有的采访本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全面的情况了解到.记者采访成败与否,建立在取得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的合作上,采访对象提供的真实情况,是记者得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与反映的前提,而采访对象能否顺利地、如实地把真实情况告诉记者,同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基本概念界定 记者特权(The Reporter's Privilege)有很多不同翻译或相近似之名称,如记者拒证权、记者豁免权、保护消息来源权、记者作证特权、记者拒绝作证权等.传统上,美国普通法赋予律师和当事人、夫妻、牧师与忏悔者、医生与病人之间免于强制作证的权利,虽然有很多例外情形,但这一权利仍有法律保护,起初记者特权并不包含在其中.今天,主张新闻记者特权的规则已经通过数百个判例中的法律解释被很好地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11月7日下午,大众报业集团召开“理想·责任·能力”记者节座谈会.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郝克远,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副主席何荣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齐鲁晚报记者张刚,及各媒体编辑记者代表参加会议.座谈会上,大众日报评论员卢伟等13位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谈了在追求新闻理想、履行媒体责任、树立大报风范、增强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思考.张刚同志在题为《做时代的记录者和疗伤者》的发言中,谈了自己对干好新闻工作的体会.何荣德同志以《了解国情民情,不负时代重托》为题与大家交流,希望年轻记者在了解国情中丰富职业素养,在服务百姓中彰显新闻魅力,在深入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郝克远同志在总结讲话中说,理想、责任、能力,是做好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理想是旗帜,是灵魂;责任是载体,是渠道;能力是保障,是基础.对年轻编辑记者而言,责任意识尤其重要.要常怀责任意识,对社会负责、对所在媒体负责、对个人负责,在尽责任中提高业务能力,实现新闻理想和个人价值;要坚信事在人为,要向陈中华、张刚等优秀记者学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苦干;要对工作全力以赴,深化“走转改”,扑下身子铆足劲干出样子.他希望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负责同志为记者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既严格要求,也要多关心多包容,勇于为一线记者遮风挡雨,勇于为一线记者担当. 本期摘发此次座谈会发言,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