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现象,而使动和意动用法尤其普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在古汉语里,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或非动词充当及物动词,那么  相似文献   

2.
自“使动”和“意动”之说建立以来,各家古代汉语著述无不讲到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但对两种用法的适用范围,看法并不一致。即使用法相同的一些例句,甚至同一个例句,有的认为是使动,有的认为是意动。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王力《古代汉语》引“客”为使动用法,多数著述则以为是意动用法。产生这种分歧,固然与理解例句有关,但主要原因则在于对两种用法跟“以……为……”句的关系欠缺必要的研究。笔者即拟从这一方面谈点意见,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3.
1922年陈承泽著的《国文法草创》中,首先提出了“致动”(即使动)的语法术语。“使动”确实能够简明正确地解释古汉语中某些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某种语言现象和内容,所以六十年来“使动用法”巳为大家所接受。但是,现在人们通常把可以套用“使宾语动”的公式的语言现象作为“使动用法”的定义,把“使动用法”的译文与解释混为一谈。有些古汉语著作中,出现了滥用或错用使动用法来解释某些语言现象的情况,反而加深了理解古文的难度,甚至导致了误解古文的内容。应该正确理解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古汉语动词进行了再分类,特别是对其中的外动、内动、双宾动、兼语动等4大类还进一步分了小类;对有、无动词的用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对名词、时间词、方位词用作动词所起的作用作了研究;对形容词用作谓语同内动的区别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曾说,掌握了古汉语词汇就等于掌握了古代汉语。事实的确如此。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汉语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词汇演变与发展不仅最快,而且也最明显。而其语法结构和语音发展变化则相对稳定,又易于理解,跟现代汉语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古代汉语词汇的掌握就显得异常重要。除了古今演变巨大外,它还有零散琐碎,不易记忆掌握等特点。例如“羹”字,在古代汉语中,它一般是释作“带汁的内”,《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有句话:“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羹”字词义就是上面的含义。对照上文还有“公赐之食。食舍肉”一句,就更能体会到它的本义。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语句,这是刘邦厚颜无耻的答语,其中“羹”字的含义仍是“带汁的肉”,并非现代汉语“羹汤”的意思。另外,“杯”也不能解释为杯子,应该释为“盘子”的意思,否则,就会显得刘邦不那样狠毒。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英语均有使动用法。汉语的使动用法往往可转换为使令类兼语式,英语的使动用法则往往转换为复合宾语。汉英的使动用法有一系列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使动用法,是文言语法特点之一。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有时主语承前省略)。含有这种用法的句子,叫做使动句。 使动句中的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句法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其基本结构形式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述了电子钟计时电路的不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言意之辩作为魏晋玄学论题之一,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对于言意关系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后人.汉末魏晋之世,天下大乱,汉代经学受到质疑和挑战,人的思想现念随之觉醒,言意关系重新受到士人关注.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家言论的简要分析,指出他们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气体实验定律的演示实验因用到了有毒的汞,使演示实验变得麻烦又不安全,许多教师敬而远之,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既简单又方便且效果明显的实验方法,与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点的合成运动出发,讨论了在理论力学中解析方法的问题,提出用完全一致的解析法取代几何的方法,并对合成运动的解析法的计算方式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荀粲"言不尽意"的命题透显出语言无用论的倾向;荀俣和王弼的观点则属于工具论的语言观,他们继承了中国语言观的主流传统;欧阳建"言尽意"的命题蕴含着另一种非主流的工具论语言观,此种语言工具论与荀俣和王弼所代表的语言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其爱国思想在他所著的书中随处可见;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同黄宗羲、顾炎武一道,被称为清初的三大师,但他们所走的学术道路却不相同。黄、顾二人比较接近,而王夫之则以一位哲学思想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思维活动。他的哲学思想正和列宁批评黑格尔思想的形式性相似,有形式性的优点,也包含着形式性的劣点。对于他的思想,过去人们研究的很少,梁启超只叙述过其思想的一些片断,而在之后的研究者们,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它的任务侧重于将思想品德知识内化成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判断能力,塑造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思想品德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培养、要保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为此,作为政治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EAP(学术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特别是适合学术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尚不深入.通过文献资料法、现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讨论法教学展开具体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讨论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实现从被迫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9.
眼科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等这两对矛盾。病例讨论法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助于重点与难点的学习和把握,实现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知识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眼科学的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既要以德治国也要依法治国,但德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法育的现状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实现法治社会,法制建设必不可少,法育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应当对法育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