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晖 《现代教学》2004,(1):26-27
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2.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4.
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概念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上。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较低,因此,课堂教学要突出直观,强调操作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新增了“尺规作图”的有关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用尺规作等长线段”作为尺规作图最基础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基于“用圆规两脚截取的线段长度相等”这一特性作等长线段。学生通过经历借助圆规准确截取相应线段,进而画出指定线段的等长线段的完整过程,可以初步体会“用尺规作等长线段”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米及估算(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16、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地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米尺、各种大约一米长的物体、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米尺、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一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公园玩,当他走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员阿姨拦住了他。(课件播放动画)引出课“题我又长高了”。2%师:那××小朋友现在有多…  相似文献   

7.
<正>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有学生写出诸如"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张桌子长10厘米""一根香肠长1米"等错误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对长度概念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片断一:估测线段有多长教学中,我出示两条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采用直尺来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有几厘米?"学生经过测量后  相似文献   

8.
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委员会于1978年7月发布了小学(即一至三年级)数学教学大纲。1977年12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提出了修改普通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大纲是据此要求已经修改的小学数学大纲。一年级会读和写从0到100的数字。牢固掌握加法表并用它求出和和差。会用学过的方法和学生熟悉的运算性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会解最简单的加减应用题。会区分线段、三角形、四角形、包括长方形。会用米尺测量线段,学会长度为整厘米数的线段。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实例“用直尺和圆规作等长线段”部分指出:让学生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感觉,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的意义;体会用直尺可以确定直线,用圆规的两脚可以确定线段的长短。教学中应如何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引导学生用无刻度的直尺(或不看直尺上的刻度)和圆规,作一条与给定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感受“尺”和“规”的相互作用,理解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培育数学核心素养呢?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12.
“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教材是法定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接触不多,缺乏明确的感性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直线和线段。  相似文献   

13.
"射线和直线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这个单元的起始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确定的端点,其长度也都是能够测量出来的。尽管从知识自身的发展逻辑看,直线是原始概念,射线和线段都是基于直线而定义的,但是由于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太过抽象,尤其是这两个概念都涉及"无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尺规作图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新增的内容。尺规作图在小学阶段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用尺规作等长线段,用尺规作三角形,用尺规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其中用尺规作等长线段是尺规教学的第一节课,如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尺规作图的价值?笔者进行了相关实践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16.
<正>“认识米”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创设比赛情境,自然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米尺上“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身体尺”,从多个角度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   

17.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后半段,在学生初步掌握线段的特征后,我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页例题,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舍画线段。  相似文献   

19.
《线段》一课,认识线段和学画线段并不困难,但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很枯燥乏味。为此,我们数学中心组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掌握长方形的特点,能熟练地、准确地画长方形。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线段?怎样度量线段?(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把直尺上刻有“0”的刻度对准线段的一端,线段的另一端所对尺上的刻度,就是这条线段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