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诸葛玄之死地问题关涉诸葛亮少年时代之成长经历及汉末之形势,颇重要。而陈寿以未见《献帝春秋》之故,于诸葛玄之死地问题,即无正确之认识。后世学者无不受此影响,故问题近二千年而不能决。本文重新审视《献帝春秋》之价值,结合其他材料,确定诸葛玄之死地在西城(今江西高安)。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南征,曾经得到一个名叫济火的牂牁"夷帅"的帮助。因为此事不见载于正史,所以或被忽略,或被认为是传说,历来论南征者鲜有提及。不过,认真检索各种历史文献,仍可寻觅到此事的依据,使此事的真实性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主动与其兄长诸葛瑾分属异国,各事其主.这与当时亲人团聚的社会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诸葛亮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客观上在于当时天下一统观已深入人心;主观上在于诸葛亮具有高尚功业观、知遇恩报观及忠诚观.虽然诸葛亮把事业放在了亲情之前,与兄长分属异国,但是,得益于蜀吴的结盟,他依然做到臣忠于君和弟悌于兄的统一.诸葛亮兄弟二人在两国都处于政权的重要地位,有利于两国的结盟发展.不过,其作用不可高估,毕竟政治形势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4.
马谡所谓的“街亭违命”罪难于成立;“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也并非导致街亭兵败的真正原因.导致街亭乃至此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蜀军的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街亭之败,马谡身为主将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就其性质而论,尚不属指挥错误,而是指挥不力甚至是指挥不动的问题.马谡虽有罪责,但并没严重到非斩不可的程度.诸葛亮北伐的最终目标是北定中原,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稳扎稳打,决不作无谓冒险;二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北伐战争的规律,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进攻策略和作战方式.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歌通过渲染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认为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将他的失败归为天命塑造了智圣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关系,提炼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的品质,塑造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志在恢复汉室,与天命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败这一不可调和矛盾,刻画了悲剧英雄的诸葛形象;采用比拟手法,以物喻人,塑造了神明般的诸葛形象。杜甫塑造出如此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两地,有机会探访相关诸葛亮遗迹,感受蜀人对诸葛亮热爱;诸葛亮北伐大业未成的功业"残缺美"又激起功业上同样不得意的杜甫强烈共鸣;杜甫不自主将诸葛亮作为自己形象代言人也需要将诸葛亮提升到一个高度。杜诗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定型化了诸葛亮形象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魏蜀长期在陇右天水一带争夺交战。当地优越的区域位置,通达四方,锁钥关陇川陕的交通条件,攻守两便,易于周旋的险要地势,农牧兼营,具有精兵良马的优势和就地屯粮之便,汉族与氐羌等杂居的民族环境,使天水又占有联结氐以为奥援,进而开疆拓土之利。所以,在这一特定的时代,天水战略地位尤显重要。倚重这种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也正是诸葛亮北定中原要屡次绕道陇右、五出祁山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诸葛亮笑里藏刀,三气周瑜,只动动嘴,就除掉了最大的敌人。真是太容易了! 时光倒流,周瑜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心想:诸葛亮,这次任你怎么说,我就是不生气,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诸葛亮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对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以及富国强兵思想、农战思想、军事屯田思想、人口政策、储备思想等组成了其独特的战争经济观。富国强兵即重本而强末,以盐铁官营、加强商品贸易、促进商业繁荣、改革货币政策为主;农战思想则表现在其以农为本、农战结合、寓兵于农、兴修水利的基本策略中;军事屯田和人口政策通过增加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有机结合,缓解了战争与经济的矛盾关系;以律制和政令的形式,在民众中树立以战略储备为目的的蓄积节俭风尚,对蜀汉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德不安地来回走动着,我正欲上前问个清楚,只见他严肃地对我说:“我要带你回转时空,想去哪儿,说吧!”我一听,惊喜若狂,赶紧接上话:“你带我去三国时代吧!”  相似文献   

11.
综观诸葛亮治蜀期间所施行的经济政策,看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盐铁官营,蜀锦为主;轻徭薄赋,使百姓安居;提倡节流积蓄,反对奢侈风气。  相似文献   

12.
诸葛瑾简评     
诸葛瑾在治国理政上有其长处,但少有发挥余地,一生虽戎马倥偬,位至大将军,“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以风雅声名光国。其特殊身份成为孙权一枚随时协调孙刘联盟的棋子,所幸深蒙孙权信任,诸葛瑾又小心谨慎,所以一生无虞。诸葛瑾自己虽然很有修养,小心谨慎,但在家教方面却远不如兄弟诸葛亮。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魏延所提出兵发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被诸葛亮拒绝,多数论者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本文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地理特征,认为上庸在魏军控制之中,如引兵入子午谷,只能是死路一条,魏延之计勇而无谋,诸葛亮未予采纳,乃正确决策.此事足显诸葛亮之智,而非露其怯.  相似文献   

15.
摘要:成才需要三个条件是天赋、勤奋和机遇。诸葛亮成才的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学的影响,南北地域文化的薰陶,良师益友的帮助,生活经历的磨难加上他个人的主观努力等几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依附与独立--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双重文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是对诸葛亮一生节操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为实现理想而矢志不移、奋斗终生的一种概括。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古代封建知识分子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双重文化人格。这种双重文化人格,在其政治生涯中,既表现为对权势的选择与依附,又有对个体人格的保持与独立。这是封建时代杰出知识分子一种理想化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8.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