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股“特稿潮流”。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很多报纸设有特稿部,有特稿专版或专栏,大量刊登类似新闻特稿的报道(称呼不尽相同,如特稿,大特写,本报专稿等)。一些新锐的经济类报纸也标榜以“讲故事”的特稿形式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报刊的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作为县市级党报,如问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是县市级党报“老总”们苦苦思索的一个严峻课题。更好地发挥县市级党报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在如何吸引读者、形成读卖热点上下功夫。 一、县市报读卖的热点在哪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市报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纷纷复刊或创刊。近20年来,县市报为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和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县市报起步晚,设备简陋,办报条件较差,人员素质较低,地域天地狭窄等因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报刊市场上,处于弱势。好的县市报发行在2万至5万份。一般的在1万份左右,且大都是靠行政手段、公费订阅在发行。这就是县市报的劣势。劣势就是羁绊,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理顺思路,势必成为县市报发展的拦路虎。那么,县市报的读卖热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县市报的读卖热点就在于吸引读者,大力开拓自费订阅市场。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家以“社区报纸”为旗帜的报社——巷报社于2004年2月6日在长春市成立。《巷报》创刊号也随之于2月8日隆重推出。这标志着在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社区媒体”,正式亮相内地报业市场。这一事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我国为数众多、竞争日趋惨烈的都市报群体,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突围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力量源泉一 :人 ,有血有肉的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 ,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 ,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 ,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 ,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 ,以小见大、贴近读者 ,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 ,无论这种新闻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 ,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 ,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可是 ,长期以来 ,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催生,一种新的报道文体应运而生,陆续出现在许多报纸的版面上。从以前的填充版面到现在占据重要位置,这类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这类单篇式报道,不是单纯的记事记人的叙事文体,而是全方位反映热点、难点中人物、事物面貌的综合文体。这类多篇式报道,也区别于传统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它的报道形式更多更灵活,其意趣是通过多样的表现手法反映事物的方方面面,拓展事物之间、事物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新闻的本质和规律性。业内人士普遍倾向于把这种通常固定篇幅、固定版面,篇幅在40…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版代"差距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江波 《出版参考》2006,(21):32-33
国外版代的发展历程 <出版参考>:请您先介绍一下国外代理公司的起源和作用. 黄家坤:版权代理的出现始于19世纪末工业革命时期.那时,作者的地位不断提高,但由于他们缺少书稿贸易知识,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版权,更不愿放下文人的清高与出版社讨价还价,因此迫切需要中间人的帮助摆脱这一尴尬局面.于是,他们就委托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出面替自己同出版社谈判以获得较高的稿酬,最早的版权代理人就这样诞生了.之后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专业化的版权代理公司.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一般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需了解出版流程和必要的版权法律知识,他们在出版社和作者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工人日报>2007年8月17日在题为<关注网络民情,贵在关注民生的责任>的社评中写道:"热衷于花拳秀腿表面文章,他又会多少心思去关注基层正面临什么困难?"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许多经济稿件篇幅不短、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就是“不听响”,为何?我觉得,关键是记者只找准了某些领导的“够味点”,而没有找到与受众的“共鸣点”。要避免这些问题,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经济报道要同广大群众、同实际工作、同现实生活贴近些。经济问题包括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倾向、新思维,更包括人们共同关心的经济生活中的特点、难点、焦点、兴奋点。要看到,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报道同样也无法回避。现阶段的经济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  相似文献   

11.
去年5月7日晚上9时24分,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大连海域失事,机上103名乘客、9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或失踪).面对这起突如其来的空难,各报在报道时,显现了对时事报道不同的重视程度和对突发新闻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衡阳“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的发生,谁也始料未及。衡阳日报社提出“新闻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三位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精心煅造新闻和版面。既赢得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又深得广大读者的赞扬。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地市报纸的时事报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上月在广西柳州举行的南方部分地市报纸时事报道座谈会代表的共识。 37家地市报纸负责人和时事编辑出席了会议。代  相似文献   

14.
关注“热点”是每一家媒体所孜孜以求的。换言之,正是对“热点”的大力关注,一张报纸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受众所注目。比如《华商报》,这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由于接连刊发了“夫妻在家看黄碟”、“麻旦旦处女嫖娼案”等颇具影响的稿件,并引发了有关公权与私权等热点话题的讨论,一时间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15.
<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戏剧性强的作品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众多的信息,清晰明了的图片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和读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图片,备受青睐。对优质的社会新闻图片的特殊使用也成为各家平面媒体与他人竞争的利器。但长期以来不少人都有一个错觉,摄影记者只有在遇上天灾人祸时才能出好作品,难怪有人戏称,摄影记者“惟恐天下不乱”。现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8.
改进会议报道,并非一个新课题。但现在过多、空洞、浮浅的会议报道,仍不时见诸于报端及广播、电视节目。它不仅影响和降低了新闻的整体质量,冲淡了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妨碍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为什么改进会议报道讲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未能解决?本文拟就改  相似文献   

19.
《经济日报》副总编震撰文认为;成就报道,按报道领域、报道范围、报道对象,可以有多种分法。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宏观成就报道,比如说对整个国家某一年或若干年的社会各方面和经济发展某项或结合成就的报道,体现出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特征,从而揭示某种变化的趋势;二是行业或地区成就报道,比如对某一个或若干个行业、地区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绩的报道,特点是以区域视角或剖面视角来看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经济发展及变化,这也叫中观成就报道;三是微观成就报道,比如某类(个)企业或某类(个)工程项目、科研项目为报道对象,突出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经济尚不发达而急于前行的国家里,成就是人们关心的报道热点,成就报道是新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意义非同一般。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成就报道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国内的读者、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