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辍学与在学是一对共生的概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务教育都很难完全消除辍学现象。台湾近几年中小学生辍学率稳定在0.3%,平均每年9000多人辍学。台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状况不算严重,不仅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得益于全岛社会对辍学问题的极大关注和为控制辍学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台湾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控辍体系和网络,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台湾地区控制辍学的工作效果是比较有效的,许多做法和观念对我们控辍工作有很多启示。一、台湾地区的控辍政策制度分析台湾省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控制辍学,例如,《强迫入学条…  相似文献   

2.
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以下简称“控辍”)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控辍”工作检查方法,对于建立积极的“控辍”工作导向机制和提高“控辍”工作的实效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几乎所有的农村初中都遭遇了同一种困境,这就是控制初中生辍学陷入了屡控屡辍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困境,一些农村初中,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对控辍工作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信心,学校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冲破这一困境,自2003年4月份开始,我市组成调研组,对农村初中生的辍学问题进行了调查,尝试从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多个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控辍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的对策。一、农村初中控辍工作所面临的困境1.课程资源贫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在农村初中控辍工作中,有一…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学校的控辍率非常高,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人才的来源靠的是教育,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合格人才。而生源的流失对教育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问题成为目  相似文献   

5.
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仍没有十分有效的机制和途径。从学校角度看,控辍工作做得好,学校重视是关键,校长重视,制度和措施得力,管理严格;班主任是核心,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班主任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学校每位教职工增强控制辍学的责任意识,改进教法,关爱后进生是重要保证。控制辍学,学校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控辍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做好控辍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尤其是农村初中辍学率出现了反弹现象,与国家控制标准有一定差距。此种情况,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依法实施控辍,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刻不容缓。除依法落实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外,应突出强化政府教育督导防止学生辍学的监控器功能,通过  相似文献   

7.
霍翠芳 《教育导刊》2010,(12):13-16
辍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辍学不仅仅是一个行为结果,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诸多概念,如辍学率、厌学、旷课、逃学,以及辍学生与肄业生、毕业生、转学生和退学生等的区分和甄别。控辍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辍学率,而在于拯救辍学边缘学生,将辍学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应该成为未来研究和解决辍学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控辍保学”顾名思义就是控制学生辍学、流失,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入学就读。西藏“两基”攻坚工作实施以后,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最艰巨的任务是如何使适龄少年、儿童自觉接受义务教育,如何使已入学的适龄少年、儿童不再流失、辍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各地市、县采取了一系列适合于自身实际的“控辍保学”措施,诸如:向家长宣传讲解《义务教育法》,  相似文献   

9.
邢德昌 《教育探索》2003,(12):31-33
黑龙江省初中、小学“控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领导重视,政府行为到位;坚持依法治教,推进了学校内部改革;制定各项措施,切实救助了贫困学生就学。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辍学危及国家发展前途,危及社会稳定局面,危及经济发展等等。做好“控辍”工作,需要强化政府领导责任,强化依法“控辍”,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强化扶贫助学工程,加强收费管理,加强学籍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0.
韦焕能 《职业技术》2006,(14):142-142
近年来,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中职学生,存在着流失、辍学现象。如何做好控流防辍工作,或把流辍学生限制在最小极限,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本人就中专学生流辍的成因、控防措施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主要建立在经济贫困基础上的"控辍"政策有效地解决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的"被迫性"辍学问题,但却无力应对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回升的"自愿性"辍学.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在重审辍学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控辍"工作对象、目标、措施及实施机制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2.
辍学是一个历史现象,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要有效解决辍学问题,必须深入到辍学现象的内部,厘清概念、透析本质,深刻、全面认识“辍”的发生机理,寻找到“控”的切入点。同时,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和方式,充分考虑客观实际,认识控辍保学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有限性,从目标确立、实施步骤、巩固措施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区地处沈阳南郊,辖7个乡、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1万多,其中城镇人口19万多.全区现有小学30所,在校生35305人,有独立高中2所,完中、初中23所,在校初中学生20223人.几年来,我们在上级政府、上级教育行政、督导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为实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巩固"两基成果,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工作中,全区上下都下了很大的气力,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地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我区的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连续几年使初中在校生的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现在把我们控辍保学的作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控辍保学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始终坚持“细节引领,防治结合,预防为主,依法控辍,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3年7月22日~24日,全省义务教育“控辍”工作会议在肇州县第二中学校礼堂隆重召开。这是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重大举措,意义十分重大。会议颁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控辍”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做好控制初中小学生辍学调研等工作的通知》。在热烈的掌声中,10多个市(地)、县政府交流了“普九”巩固提高和“控辍”工作的经验。会议期间,本刊记与省广播电台记就“控辍”工作有关问题联合采访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程幼东、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肇州县人民政府县长刑志、肇州县教育局局长杨明、肇州县第三中学校长霍晓光等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16.
欧贤才 《林区教学》2023,(1):104-107
预防辍学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外对中学生辍学预防和干预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提高最低离校年龄、建立辍学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学业发展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心理辅导。这些措施对我国控辍保学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学龄儿童辍学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产生这一问题是由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政府、学校、学生家庭及全社会齐抓共管,才能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使学龄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辍学的衡量标准有"学年界定"、"课时界定"、"课程界定"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学年界定"被偷换为"学籍界定",显性辍学转化为隐性辍学.以"学籍界定"为辍学衡量标准而形成的隐性辍学,其特殊含义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未能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但仍然保有学籍的个体或群体教育状况."我国的隐性辍学群大致由"名在人不在"、"人在心不在"、"人在爱不在"、"人在力不在"四部分学生来源构成,具有量大、面广、构成复杂、常态存在的特点.辍学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控辍保学"的治本之途.  相似文献   

19.
在义务教育阶段,控制农村学生辍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免除及教科书的免费使用,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更多地表现为非经济因素,尤其与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密切相关。学生自愿性辍学的主要原因有班级管理过分重视优势学生,忽视处于劣势的学生;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个性化功能;过分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轻多数。班主任要哭取分期防差止辍策略控制辍学,以达到提高我国农村学生受教育普及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控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辍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甚至出现反弹现象。辍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辍学”反弹的主流原因不是贫困,而是受学习困难和新读书无用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