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但丁《神曲》的救赎思想基本上属于中世纪基督教观念的产物。《神曲》不仅从总体上按基督教时间观建构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而且主张生活于世俗中的人的救赎必须依赖于自由意志。《神曲》中但丁在探讨人类救赎过程中体现出的“类的意识”正是他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初瑶 《文教资料》2012,(33):131-133
一直以来对《神曲》创作手法、人物形象的研究较多,虽然也有很多对于《神曲》宗教思想的研究,但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学影响的论述较少。在这里,笔者将从但丁的代表作《神曲》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宗教虔诚的情怀引申到但丁自身对灵魂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对现在中国文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但丁是欧洲中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中世纪后期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展开,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但丁也积极接受并吸收东方文化,并将其结合到《神曲》创作中。在但丁《神曲》有关东方的描述中,也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碰撞初期的隔阂与排斥,对但丁创作之源的追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世纪后期东西方交流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4.
《神曲》与《十日谈》中体现出但丁与薄伽丘两位文学伟人不同的幸福观。可以通过对《神曲》与《十日谈》创作背景以及对作者但丁和薄伽丘生平经历对比,从主客观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两部作品所体现的幸福观的相似之处与区别,及二者形成的历史与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5.
魏军  黄艳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04-107
现代叙述学理论注重对叙述者的探讨,《神曲》的时代解读也呼唤现代文艺理论的实践运用而衍生新意。对《神曲》叙述者的阐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作为叙述者、人物、隐含叙述者的“但丁”的关系及叙述者类型归属;二是叙述者“但丁”与引路人、亡灵、读者的多重对话叙述模式中不同的叙述声音;三是《神曲》不同叙述者的互补承担叙述者职能。  相似文献   

6.
但丁的《神曲》、《论俗语》、《飨宴》、《致斯加拉亲王书》等作,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和诗学思想。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也间接吸收了一些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阿拉伯哲学家的思想。但丁的美学思想充分显示出从中世纪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特点,他在强调上帝是一切美的本源、艺术的象征性的同时,也提倡“艺术取法自然”,并应表现个人主观感受与激情。但丁对学语言特性及审美性的认识、关于诗的定义和基本体裁分类等诗学见解,也是卓有识见的。  相似文献   

7.
凡是对世界文学有些了解的人,都会对贝亚特丽采在但丁创作和人生中的影响略有所闻,诗人对她真可谓殚精竭虑,皓首穷径。为我们所熟知的不朽诗篇:《新生》和《神曲》都是在贝亚特丽采的旗帜下诞生的。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但丁的作品中,贝亚特丽采隐退了十多年之久,(从《新生》问世到《神曲》的创作),而这一时期在但丁的创作和人生历程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但丁的三部曲中:贝  相似文献   

8.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过一部著名的《神曲》。在《神曲》中.但丁叙述自己迷失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他极力想走出去。到了黎明时分,远处的山顶已撒满阳光。可就在此时.前面突然出现了三只猛兽,一豹、一狮、一母狼,挡住了路。但丁进退维谷之际。古罗马的  相似文献   

10.
但丁的《神曲》作为“中世纪的史诗”,无论在人类的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篇的神学思想侧重点都不同,分别为罪(本罪)与罚、罪(本罪)与赎和永生与成圣。从宗教神学和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依次对《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的神学思想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剖析,突出其神学思想的中世纪特色和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该文梳理了老舍对但丁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对老舍这些论述进行分析,考察但丁及其《神曲》对老舍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了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所以,读《神曲》,始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徘徊: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顶点时去做一次“死亡之旅”?他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最强盛、最辉煌的时候去面对死亡呢?因为,但丁在《神曲》中开始游历的时间是1300年,这年他35岁,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正是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有一位东方哲人说过:“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但丁为什么正相反呢?追寻这一疑问是我们特别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理解《神曲》的一条门径.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伟大作家但丁的宏篇巨制——《神曲》,在中世纪文学史上树立起了一面崇尚人性并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性的大旗。先看但丁写《神曲》的目的。“其目的不外乎通过冥世之界的幻游的描述,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使人们走出谜惘和错误,经过艰苦的努力达于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实际上也就是给意大利人在政权上和道德上指出一条复兴的道路。(见人民出版社《神曲》的引言),由  相似文献   

14.
《神曲》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这部巨著所阐发的以人为主题的文艺思想,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艺理论的先河。但丁的思想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他的世界观带有旧的痕迹,但是从他的创作和思想著作中可以看出,其思想内核是人文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13页插图《但丁及其神曲》,但《神曲》在此图中的面貌太模糊了,应在本页加注释“参见彩图2”,从而使彩图的效果得以发挥出来。未注“参见”$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16.
《神曲》称“神圣的喜剧”。但诗人的悲愤忧思之情流贯始终。它既是一部忧思录,也是一部指述救赎之作。《神曲》抒发了但丁三重忧患:党派纷争之忧、民穷国弱之忧和遭放逐之忧。  相似文献   

17.
《神曲》称“神圣的喜剧”。但诗人的悲愤忧思之情流贯始终。它既是一部忧思录,也是一部指述救赎之作。《神曲》抒发了但丁三重忧患:党派纷争之忧、民穷国弱之忧和遭放逐之忧。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尤为突出。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深刻阐释基督教文化的文学作品。《神曲》的整体结构充满了神性色彩,象征性、寓言性的手法表现得非常突出。《神曲》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阐释强化了西方文化体系中精神信仰的地位,从而对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1-74
但丁的《神曲》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东西方文学的两部经典之作,不但都具有神话色彩的共性,还存在着同样的救赎母题,经历原罪、赎罪、获救这一救赎历程。《西游记》以佛教文化为根,《神曲》以基督教文化为本,二者虽存在很多差异,但在描写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方面却殊途同归。本文从《西游记》与《神曲》中所反映出的救赎原型母题揭示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确认《神曲》为一个神话性文本、同时从神话原型与原型重铸、神话的单一形态与多层蕴意、非理性与理性等方面阐述了《神曲》的神话性特征和新的价值取向。但丁用神话解释世俗生活和人的尊严,实现了神话文本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