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文 《航空档案》2005,(8):77-81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并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迅速崛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走向改进改型以至于自行研制,仅用几年的时间便一举跨进喷气时代。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相似文献   

2.
凌翔 《航空档案》2004,(8):41-4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争相研制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继1954年9月美国F-100开始交付使用,苏联米格-19在1955年初开始装备部队,英,法和瑞典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也在1960~1961年开始装备部队。在这一大背景下,共和国的统帅们自然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超音速歼击机,于是在1957年10月决定仿制苏联米  相似文献   

3.
运-7飞机作为投入国内航线运营的第一种国产民用支线客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研制道路,运-7飞机的成长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艰难的发展之路.当初用以测绘仿制的原准样机是苏制安-24型的第23批飞机,在运-7飞机试制成功首飞上天之际,苏联向中国出售的安-24已经是其第75批的飞机了.运-7相比安-24相当于缺失了这些批次间的改进,可以说一仿制出来不但落后于同期世界先进支线客机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缘起 20世纪70年代初,越南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场局部战争中直升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的武装直升机AH—1“眼镜蛇”也由此诞生。针对战争中现有武装直升机暴露的缺点和不足,美国陆军提出了先进攻击直升机(AAH)计划,要求研制性能更好、火力更强、生存力更高的新一代武装直升机。  相似文献   

5.
詹欣 《档案与史学》2013,(11):47-51
中国早往1950年代末就致力于人造地球卫星的理论探索和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顿人造地球卫星后.  相似文献   

6.
凌翔 《航空档案》2005,(5):35-37
中国1969年式主战坦克一面世,立即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其综合性能被评定为相当于苏联的T-62型主战坦克。世界兵器权威的的评价给年轻的中国坦克科研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要知道,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自行设计的第一代中型坦克,许多年轻的设计师这之前甚至没有看到过国外任何一款先进主战坦克,他们所有的参照物只有解放战争期间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的美制坦克和解放初期从苏联进口的几款坦克,即使那些中国坦克界的权威,也只是参加过仿制的1959年式主战坦克的研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导弹计划:仿制还是自行研制? 美国情报部门是从1958年才开始注意到中国导弹计划的.以中国当时的实力,他们认为:"由于缺少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军事和经济计划对其有限资源的需求,到1962年中国肯定不具备自行开发导弹与核武器的能力."考虑到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他们判断中国"肯定会向苏联寻求导弹技术,在未来五年,苏联可能提供给中国某些种类的导弹和适合核武器使用,但并不携带核弹头的武器".这是美国国家情报评估关于中国导弹计划的最早记录,虽然关于中国导弹计划的细节概不清楚,但是认定它一定与苏联的援助相关.  相似文献   

8.
Major 《航空档案》2009,(9):19-25
重型直升机对苏军西欧作战的意义 纵观整个冷战史,只有苏联一家发展出了Mi-6这种级别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实际上是超重型直升机,CH-53与CH47与之相比要差半级),从技术角度来讲,这种现像其实是反常的。事实上,美国或西欧并非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研发类似的重型直升机,那为什么Mi-6仅仅出现在铁幕的内侧呢?这其实与苏军战后奉行的作战理论大有关系。可以说,对其他国家而言,Mi-6只是一架多少有些夸张的巨型直升机而已,但对苏军却不是这样简单。事实上,Mi-6是整个苏军进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只有放在这个大系统下,苏联人研制Mi-6的真正用意才能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第二篇:雅克-28飞机家族 新一代轰炸机——雅克-129(雅克-28-1)战术轰炸机原型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航空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于苏联飞机设计局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因为苏联空军的基本战术指标(GOR)也在不断地更新,几乎每6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虽然苏联的喷气发动机技术此时已颇有所成,但仍然缺少体积较小的全新大推力发动机,一些新型发动机还处于研制阶段(这一时期实际是苏联喷气发动机发展的一个向成熟过渡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0.
《航空档案》2007,191(2):7-7
1956年,薛炽寿告别上海,走进了西北工业大学。五年后,他又怀着献身航空的理想,来到了中国一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40多年,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从引进原苏联飞机进行仿制、改型到瞄准世界先进航空技术,自主设计、研制开发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阶段,这同时也使薛炽寿成为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资深专家。  相似文献   

11.
李浩 《航空档案》2010,(6):16-21
米28武装直升机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冀带尾槊的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砥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浩劫”(Havoc)。从结构布局、作战特点上看,无疑米-28可以与美国的“阿帕奇”系列直升机相类比.其独特的设计与“阿帕奇”也有很多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斯诺是一个享有世界盛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二十三岁时来到中国,本来只打算在中国呆六个星期,结果却呆了十三年。他做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直到五十年代初,大致也有二十三年。在二次大战期间,他成了报道中国、苏联和印度问题的世界有名的记者。他的  相似文献   

13.
张敏 《航空档案》2005,(1):15-16
2004年11月27日上午,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制造的直11武装型机,在位于景德镇市的吕蒙机场成功实现首飞。它标志着直11武装型机改进改型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是继直11 MB1型直升机研制成功之后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直升机产品系列化发展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直11武装型饥是在直11型机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种轻型武装直升机,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陆军在越南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构想将取代UH-1“伊洛魁”直升机的“通用战术运输系统”(UTTAS)直升机的要求.美陆军又同时为这种直升机启动后来成为GE-T700的新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美陆军要求UTTAS直升机和发动机在性能、生存性和可靠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美陆军于1 972年1月发出了U...  相似文献   

15.
第三部分Nene在苏联(上)Derwent与Nene的到来,极大改变了战后苏联军用飞机的发展进程,使其提早数年获得真正成熟的喷气机,并及时在冷战初期发挥作用,除了为苏联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外,更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演进历程。当从英国订购的喷气发动机到货后,苏联立刻展开了仿制工作,又分为直接仿制与间接仿制两条路线,前者的成果是RD-500与RD-45系列涡喷发动机,后者的成果则是VK-1系列发动机。另外英国发动机也在苏联航空界掀起一股热潮,从1946~48年间,包括雅克列夫、米格、拉瓦奇金、图波列夫与伊留申在内的所有主要飞机设计局,一共提出了超过30种预订直接以英国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飞机方案,其中有13种进入了原型机试制阶段,在Derwent与Nene两种英国原装发动机推动下,陆续于1947~1949年投入试飞。而这些搭载着“英国心”的“俄国翼”们,又催生了“米格”-15、“米格”-17与“伊尔”-28等一代名机,在苏联航空发展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凌翔 《航空档案》2005,(5):32-34
戏剧界有句行话.“十年磨一戏”。坦克专家认为,一代车型的酝酿成熟定型大约需要八九年的时间。1963年,我国仿制苏联T-54A主战坦克研制的1959式主战坦克生产定型后很快大批量投产。年轻的中国装甲兵没有停留在兴奋喜悦当中,几乎在1959年式主战坦克生产定型的同时,于1963年提出了发展新一代中型坦克的设想。经组织论证,决定由第五机械工业部60所、201所、617所联合研制,装甲兵研究所参加。  相似文献   

17.
如今五六十岁的人们还会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邻邦苏联,在中国人民心间,几乎是近乎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中苏友好,苏联援助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苏联专家翩翩来华,成为那个时代的盛事。中国航空工业,正是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迅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一举跨入喷气时代,令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8.
凌翔 《航空档案》2005,(3):29-31
中国1959年式主战坦克是新中国成立后研制的第一种主战坦克,这之前,中国没有自己的坦克工业,只有几个小型坦克修理厂,我装甲兵仅有解放战争中缴获的400余辆日、美制老式坦克和1950年至1955年间从苏联购买的T-34、T-54和T-54A等坦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国际象棋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威震于70年代末,风靡于90年代初。1956年前后,民间自发性地展开了国际象棋对抗赛,1957年,有关单位已组织了全国性国际象棋的比赛。1978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其间,中国刮起了"旋风",飞快地进入了世界行列,令世界刮目相看。1991年10月29日,谢军在女子国际象棋世锦赛上战胜苏联名将奇布尔达尼泽,登  相似文献   

20.
辛文 《航空档案》2009,(7):38-51
歼-6飞机是我国继歼-5飞机之后,仿制苏联米格-19的超声速歼击机。该机1958年7月开始仿制,到1985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拆除歼-6飞机生产线为止,仿制生产长达27年,而退出部队现役在200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