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国当代什么小说最流行?从书店与出版社提供的资料来看,是新派武侠小说,也就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武侠小说最受欢迎。金庸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先是在港台出版,红遍东南亚,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必定知道金庸的名字。后来又传到大陆,几乎每一本都由两到三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每次印数都在10万册以上,如《射雕英雄传》前后印了三次,印数高达100万册(盗版的不计在内)。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更是畅销书,小李飞刀,成为人所共知的一个名字;他的作品则由三五家出版社推  相似文献   

2.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3.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在传统文学与新文学的交汇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绝非过誉之词.金庸小说的读者层面之广,覆盖面之大,确实令人咂嘴.《金庸传》中有一段评论的话,是对金庸小说的最高称赏:“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人的人生: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5.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见义勇为或叛逆造反的行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最成功的当为金庸,有华人世界有井水处皆知金庸之说,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  相似文献   

6.
大侠金庸     
张霞 《现代语文》2004,(11):6-6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武侠小说有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能算是什么文学作品,顶多只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工具,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平心而论,大部分的武侠小说确实如此。但是,当金庸的武侠小说出现之后,尤其是《鹿鼎记》出现之后,这种评论必须改变了。  相似文献   

7.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邓海涛 《广东教育》2006,(11):63-64
有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武侠小说以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而广受欢迎。另一方面,金庸武侠小说却境地尴尬,尤其在中小学里,更是背负着骂名:不少老师或家长担心金庸构造的虚幻武侠世界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耽误学业甚至走火人魔,严厉禁止他们阅读。这是一种误解,金庸武侠小说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这无疑是一大浪费。  相似文献   

9.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10.
朱淑妍 《学语文》2006,(6):7-18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上至七旬老翁,下至稚龄孩童,而其中最热心的恐怕就是中学生了。于是有人担心其中“少儿不宜”的内容会“毒害”中学生。笔者通过对某中学2005级7、8、9、10四个班的248名同学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学者只是杞人忧天,阅读金庸作品不仅可以健全学生人格.更有助于他们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下面的调查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学生时代正是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风靡之时,名家的武侠小说成了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读物。数十年之后的今天,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金庸依然拥有让人望尘莫及的读者量。也有一些作家对金庸的作品不屑一顾,其中一些人没读过金庸的作品,仅凭对武侠小说的偏见而主观地下结论。许多读者喜欢武侠小说,除了在技术层面关心人物的武功高下,更在人品层面看重人物的侠义精神。在众多武侠小说中,一些人物之所以受到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见义勇为或叛逆造反的行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最成功的当为金庸,有“华人世界有井水处皆知金庸”之说,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用精深的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独到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深刻领会,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加上精彩的叙事与描写,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武侠世界。如他在家喻户晓的《射雕英雄传》中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有机结合,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武侠形象。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部部精品,在整个华人圈中颇有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金庸武侠小说文本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第一,从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情况来看,其阅读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层次各种各样,就是版本的改动也会引起众多读者的不同反应;第二,从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上看,现在学术界已经承认"金学"的存在,并且向着深远方向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改婷  邱悦  娄博 《学周刊C版》2014,(1):235-235
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的产物,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感染着大众。金庸先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其文本中也表现出浓郁的文人精神。本文从金庸作品中人性的描写、历史的必然性、民族的超越性三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金庸武侠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而这种景观的出现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首先是中国数千年以来就绵延着浓郁的任侠尚武的文化传统;其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而义侠的价值取向以及所追求的伟岸人格的理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复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现代华人的心理需求,即渴求英雄的心理和故事型审美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品,还是浸透中国精神的文化读本,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融入到武侠小说的创作中,读者在阅读通俗小说同时,又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