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当文学被无数次宣布死亡之后,再讨论文学经典的终结,似乎就不再危言耸听。事实的确如此,在通俗文化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表达方式,所有的人都被其围困和渗透的时候,这一文化形式似乎也就成了提供意义与快乐的惟一源泉或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从90年代开始,包括文学在内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日益淡化,相互兼容或相互妥协的趋势形成了无言的默契或契约,从相互敌对、戒备到相互模仿和借鉴已人所共知。特别是一些高雅文化的创作者, 也因各种能够理解的因素投身参与通俗文化的生产,他们的双重身份以极端和典型的方式证实了两种文化兼容和妥协的存在。文化精英决绝的面孔正为谦和所替代;而一些通俗文化的生产者,在民间聚敛了文化资本之后,也转向了文化精英身份的塑造。身份的转换和不确定性, 是这个时代文化/文学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但  相似文献   

2.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台港澳之窗     
台湾面临一个 文学不安的时代 台湾文化出版界人士在报刊撰文披露,90年代以来,台湾整个文学出版生态逐渐走向通俗化的趋势,陷入了不易更动的惯性定律的窘困。据台湾一家有影响的图书排行榜分析,近几年来上榜的文学畅销书与正统文学渐行渐远,小说类畅销新书上榜提升幅度有限,而通俗类文学作品却跃居排行榜的阅读大宗。对此台湾文化出版界一些人士深为当前的文学事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通俗文化是一种进步 人们常喜欢回忆过去,说50年代社会风气如何、文化市场如何。的确,50年代没有武打小说也没有流行音乐,似乎很“纯洁”、安全,但当时的“纯洁”是用人们的精神紧张和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换来的,代价太大了,这种安全也只能是暂时的,并非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幽默短信的通俗说法是短信笑话,可以视为短信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在手机这种移动网络上传输,同时也可在互联网上传送。也许有人认为,短信笑话在大量普通人群间发送和传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低俗不堪,何足挂齿,但笔者以为,这却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学或文化现象,它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因我们的传统偏见所忽略的一些有意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武岳 《新闻世界》2014,(7):386-387
影视文化既是技术文化又是声像文化,影视文化不像文学或者其他过于抽象的文化一样难懂,影视文化是一种通俗的文化,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它普及了社会群众的文化知识,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相似文献   

8.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文学同样是人类文化宝库的巨大财富,都直接或间接记载事实,印证历史,昭示未来,都是对于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探究与解释。从表面上看,档案与文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他们的关系是密切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文学与大众传媒关系的众多论述之中,论者采取的基本上是两者强弱对比鲜明的论述模式,多剖析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宰制性影响。其实,考察文学传播介质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清晰地发现,从原始的口语、文字到当今现代化的电子与网络,文学传播介质日趋科技化、多元化与普泛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学与大众传媒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大众传媒与文学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借鉴与吸收、相互融合与共生的关系。文学不仅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与中国同为古代文明古国,地域毗邻,在各自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方面谱写了动人心魄、历史悠久的关系史.我国对印度文学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三个高峰:开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的“五四”时期;文化回暖的20世纪50至70年代;思想多元的20世纪80至90年代.印度文学翻译高潮与我国的现实语境和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在接受外来文学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渐渐凸显,关于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之争也甚嚣尘上,然而二者在冲突之下似乎又有融合与借鉴,到底是精英文化在借用"大众"外表收复失地还是通俗文化盗用了精英之名乘胜追击,对精英文化进一步销蚀?只有从消费主义的背景和视觉文化的本质特征入手,才能透过现象看清这些新"消费偶像"的本质。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视觉盛宴,本质上都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对精英文化的销蚀。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90年代倏尔兴起的都市生活类报纸,勃勃十余载,风生水起,在各地报业市场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都市报作为市民报,信息量大,文字通俗,题材、内容贴近市民生活,传播广泛,影响力大。但在有的人看来,它似乎是没有多少文化含量的纸媒。其实不然。各地优秀的都市报从诞生之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与读书,似乎是两个相互冲突的活动,一个追求喧闹通俗,一个追求宁静高雅。也因此,许多人将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惨淡经营归结于二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研究文化领域内的经济关系、经济现象及其规律,是经济学与文化学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产物。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文化经济学中的文化,是就狭义文化,特别是就狭义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等部门而言的。  相似文献   

16.
山寨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通过模仿正统文化而挑战主流文化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山寨文化的历史久远,从过去的山寨政权、山寨历史、山寨文学到当今的"恶搞"绵延不绝.其基本特征是挑战性、"仿""造"性和平民化.第二媒介时代"拟仿文化"、名利驱动、符号化消费需求是山寨文化盛行的原因.山寨文化利弊互现,某种山寨文化的前途是或主流化、或被剿灭,但山寨文化现象将与人类发展史共存.  相似文献   

17.
今天文化商业的商业化产品已变成流线型的了,并且伴随而来的是通俗文化对个人影响的增长。这个进程并未被局限于量上,而是最终归于新的质。当最近通俗文化吸收了所有的要素,并且特别是吸收了所有它的前辈所禁止的要素时,它由于已发展成一种体系而明确地不同于以前。这样,通俗文化不再局限于某一形式,诸如小说或舞曲,而是抓住  相似文献   

18.
老话儿爱说"采风"或者"体验生活",都是督促写作者要去接近生活,似乎正常的风吹不到一个写字的人.这说法的前提很像"缺什么补什么",也强硬地把一个写作者隔绝排斥在生活以外,好像他刚从外星球降落人间,要专项地去关注体验和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这说法真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只要你是地球人,活着就必然被风吹,被生活折磨,是个人就逃脱不掉的.或者有人硬要拆分出"文学的生活"和"非文学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文学的生活"本身离真生活又远又假.  相似文献   

19.
一、从重返“80年代文学”到重返“80年代电影”
  把80年代作为某种精神故乡,重返故乡以表达怀念,始于作家、学者的个人回忆,如张旭东的《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韩少功的《反思八十年代》(《天涯》杂志访谈录,1999)等。90年代末以来,这种零星的个人回忆首先在市场上被转化为一种怀旧消费,80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服饰搭配以复古风的时尚姿态被再度消费,人们在橱窗里又看到二八大杠自行车、梅花牌运动衫、海魂衫、白球鞋、印有喜字的搪瓷杯、塑料凉鞋等80年代的标志性物品;近几年来这股怀旧风潮又叠加上了80后的怀旧记忆,80年代刚出生的他们如今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大批80年代的玩具、动画片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前者强调历史记忆,后者回顾童年经验,不同的经验建构在市场上被接受为同样的怀旧消费。同时,文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重返80年代”的研究现象:程光炜、李杨在《当代作家评论》(2005)开设了“重访80年代”专栏,借助知识考古学重新建构和考量“80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之间或承接或断裂的关系,程光炜出版了《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书;另一边,在文化类图书中也催生了大量以80年代为主题的访谈、回忆录、散文集,如《八十年代访谈录》(%建英,2006)、《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2006)、《闪开,让我歌颂八十年代》(张立宪,2008)、《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2011)、《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新周刊,2014)等。  相似文献   

20.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