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伤逝》历来是学关注的热点。章从女性读的阅读视角切入,从因性别意识差异而引起的双方的隔膜与误解,对涓生男权中心主义的揭露、批判和对子君新女性外衣下的旧传统女性观的揭示等方面来分析《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作鲁迅所探索的女性解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沃克不仅关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而且致力于父权文化下性别意识与性别秩序的解构与重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紫色》中的性别形象、性别冲突及性别等级,发现该作品不仅解构了父权文化意识中的男女性别形象的二元对立,改写了女人迫害女人的性别冲突关系定位,而且颠覆了男强女弱的性别等级制,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传文类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的意义之上,觉得《约翰·巴雷康》没有研究的价值,只是被简单当做伦敦传记或者研究伦敦的第一手资料,要么就被认为是禁酒运动的纪实文献,并没有对作品本身进行批判性解读。近年来,一些研究学者已经从传统的传记研究或者新批评文本研究开始向文化研究转化。杰克·伦敦的自传《约翰·巴雷康》为其提供了话语研究的视觉。不论是杰克·伦敦的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还是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写作使用的各种主要话语,这都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并对杰克·伦敦的种族、阶级以及性别、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意图了解其文化身份的意义以及性别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采取了多种叙述视角,尤其是女性人物视角的灵活运用,折射出这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性别政治关系,即女性人物从对传统的父权制权力关系的认同,发展为对传统父权制社会权力关系的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5.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相隔数百年,两者之间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若以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加以考察便可发现,前者并没有达到后者的美学高度.两者在写作重心的取舍、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给樱桃以性别》是温特森写作生涯中风格独特的一部作品。文章通过分析《给樱桃以性别》中"樱桃"的意象和"狗妇"的人物形象,结合酷儿理论的批评方法,探讨温特森的性别思想。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爱情小说中的性别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冲破封建藩篱,让青年男女毫无顾忌地相慕相爱,让被禁锢的人类天性彻底解放,但作为一个生活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的男性作家,蒲松龄摆脱不了传统意识与文化的束缚,在其爱情小说中,性别偏见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方案的心脏"[1]。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资源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源,"教材文化对学生包括性别在内的诸多认同与归属影响极大。特别是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以及为考试而对其进行的重复学习,使教  相似文献   

10.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陛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1.
陈红宇 《考试周刊》2014,(88):18-19
性别玩笑是美剧多种玩笑中常见的一种。本文以美剧《破产姐妹》中的玩笑为例,对性别玩笑的产生和种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性别玩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玉米》《玉秀》《玉秧》是江苏作家毕飞宇创作的三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中篇小说。本文主要以这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性别视角出发,着力发现男作家笔下的女性生命的发生与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探讨支撑女性"他者"地位立足的深层内涵以及女性自我的反抗与出路,从而填补其在性别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主要是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待两性之间的关系的。在他看来,天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源,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唯一来源,当然也是男女关系的伦理准则的唯一来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性别意识有继承和发展,其继承体现在以阴阳来比附男女,其发展体现在通过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来解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且这种解释里有了更多的“神秘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电影《白毛女》将歌剧中的民间秩序和民间伦理转换和破解成市民关注并易于接受的有情人历经悲欢终成眷属的"爱情传奇",然而电影在借助爱情原则完成叙事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隐去了女主人公喜儿、男主人公王大春的性别身份,而以阶级身份笼而统之。影片中被遮蔽的性别,在政治话语的裹挟中,寂然无声,以致淹没,政治话语的强势和巨大张力在影片叙事修辞的"庇护"下,牺牲了"性别",完成了政治叙事。  相似文献   

16.
《飘》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小说,自上世纪介绍入我国以来,已有多个译本。这些译本因其译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将选择1940年傅东华的译本和2010年李美华的译本进行比较,通过探究两个译本不同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分析其中的性别因素和时代因素,明确性别和性别意识对翻译和译者主动性发挥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男孩子与女孩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爱丽丝&#183;门罗写作关注点的一篇文章。文中,门罗着眼于普通女性的生命体验,细腻地描写了小女孩从性别意识萌芽到性别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文章拟从女性主义角度尤其是朱迪斯&#183;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对小女孩的性别意识的形成进行解读,并对促使女性性别意识萌芽与觉醒的自身以及社会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沃克在代表作《紫色》中塑造了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有意模糊了男女性别差异,打破了明确的性别界限。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完美阐释了书中人物性别的建构与解构。人们通过对性别规范进行表演来建构自己的性别,又在不断重复的表演中解构了性别的稳定性而使性别处于开放过程之中,从而为主体提供了多种生存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对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男女主人公的四段典型跨性别话语做实例“语篇描写”,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语料(跨性别话语)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能够揭露隐藏在跨性别话语中的男女主人公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同时能为揭示作者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即其意识形态和性别观,提供语言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性别易服(又名男扮女装)是多部莎剧中重要的舞台表现形式,不仅使情节跌宕起伏,也能产生戏剧化的效果.易服后的女主人公兼具男女两性的特质,超越了性别的羁绊,身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象征着全体、力量、和谐的"雌雄同体"(或称两性兼体)是人类普遍的天性,孕育着两性平等,和睦相处的深刻内涵.文章主要运用后结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莎剧<威尼斯商人>中性别易服现象,论证性别身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雌雄同体颠覆了父权制社会"二元对互"的等级模式,挑战了传统的男权文化;其强调的男女两性特质互不排斥,反而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男女性别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