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简析了古典诗词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古诗例证说明“情”与“景”是艺术思维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诗歌意境的主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范畴,着重分析了主体通过“兴”的审美还原,如何经由物我共感、物我同一、抵达天地之境的过程及相关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物我浑融、心空、浑然天成几个方面来阐述传统意境的内涵,由于万物由道生,由于"忘己"、"心空",人体悟到自然之道,从而物我浑融,然后,将这样体悟到的自然之道灌入艺术,浑然天成,产生了传统的意境美,这就是传统意境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意境指的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统一,并且运用艺术手法来创作出有别于真实又可以实现情境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诗词中的意境主要指的是形与神,也就是意境中的形神情理。本文通过对诗词意境的特点论述,结合物我关系方法来探讨出诗歌意境的分类方法与实现。  相似文献   

5.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为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互动的习惯。这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必须由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与作者或作品形象同喜同忧才能真正得到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鉴赏者——学生,作为阅读教育的主体看待,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体验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重新创造作品。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灵魂是"诗的意境"。散文意境的创造,关键在于抓住情与景、意与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思与境偕,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8.
陈贞 《文教资料》2010,(15):35-36
中国诗歌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哲学思维有着深刻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能够被用来考察诗歌的成文之道,自然也可以用来指导译诗之理。本文拟从我国古诗英译中经常出现的物我剥离这一症状出发,用我国物我交融的哲学思维来指导古诗英译,并通过翻译实践论证在我国传统哲学指导下,更有利于转存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托物言志”是中国历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现代散文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根据对作者、物、志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可辨为三个不同的方法:运用联想,由物引志;巧借形象,志隐物中;构筑意境,物态要融。这三种方法,物与志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带给读者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0.
大学德育的开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应注重辨明本末、分清层次,即强调德育的层次性.大学德育应遵循由己达人,再及世界的基本层次,循序渐进,同时加强德育内容的实践性,讲求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才能真正达到沟通人己、平衡物我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意境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至汉代是其萌发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始自觉形成,至中唐时期走向成熟,以"境象"关系为内涵,揭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宋代以后广泛地移用意境概念于小说和戏剧批评当中,晚清王国维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来分析意境的构成,对这一理论作了最终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的一首《临江仙》以极淡美自然的意境倾倒了无数后人.回忆里的淡月、流水、疏影、杏花,流溢着外物冲淡、朦胧、静谧的自然之美,而美酒、好友、笛声却是词人愉悦、亲切、趣雅的人事之乐,人与自然,物与我在这里自然交汇,融合如一,意境极疏淡远致,真可谓词中"极品".回忆之余,也寄予着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一生的境遇感慨,宦海的起伏、靖康之难后的颠沛流离、担任高官的恩荣以及晚年体弱多病的恬淡,这些情感都夹杂在这首词中,增加了词的情感和历史厚度,使词的意境清丽自然之外兼具高远疏旷.  相似文献   

14.
意境不能脱离鉴赏者的审美活动而存在.意境是文本所创之境在读者头脑中想象再创造的产物.读者的鉴赏是意境创造的最后一道工序.读者通过神思逸想、深识鉴奥、知音见异达到再现艺象、超以象外、得意忘象,在作品所描绘的有限情景之上,创造一个比文本更绚丽多彩的境界.从而使作品的价值得以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传统的审美范畴,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白居易说:诗歌"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欣赏诗歌,就是要从解读语言入手,体察诗中对物象的描绘,从而把握诗的意蕴,体味物象如何与意蕴妙合无痕, 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这是诗的鉴赏者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的意境是指整个书法作品的抒情气氛,是书法家借书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流露的心迹。书法艺术意境是高层次的艺术美。创造书法艺术意境,书法家要有扎实的书法基础和较深厚的字外功夫。鉴赏书法艺术意境,鉴赏者也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中,人可以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使自然美成为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美(明月)和作者自己交融契合,达到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18.
十、意境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艺术的灵魂,也是绘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在一幅中国画作品中,意境的有无常常是衡量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 意境,是由立意而引导的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是凭借立意,在绘画中匠心独运地综合各种艺术手段,熔铸而成的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它是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物象进入无比广袤的艺术空间的关键.写意花鸟画中一切技法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意境而各显其能并展示出个性化的艺术魅力.它既是一种"心物相接"、"天人合一"的结晶,更是心灵的迹化.因此,意境的创造,因作者的学养、审美观念、艺术追求的不同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淌出无限的神韵美,这种审美源于作家审美观照中的物我契合,从而形成静穆悠远的意境,它把人的生命意状、人生情致和山水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是人类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它能通达一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是人类生命韵致的审美绽放。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系列意味隽永的艺术意境,这些意境创造有它的独到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复合多元的意象美、动静相生的辉映美、物人合一的融合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意境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