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虎闱 《档案与史学》2005,(11):40-40
我有幸为巴老"打工",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巴老倡议发起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已正常运作,因此,他老人家需要将一批捐赠的书籍,打包托运到北京.碰巧,在福州路旧书店从业的我和同事许志浩,不仅略谙现代文学,而且受过规范的书刊包装训练,自然,理应出手替巴老效力.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16日,晚饭前,85岁的老丁(丁景唐)翻检出一套<巴金译文选集>,让来访的两位老友的女儿欣赏.这套书中的<草原故事及其他>扉页上,有巴老用钢笔题写的几行字,"赠丁景唐同志巴金九○年九月七日".老丁与巴老是多年的老朋友,"文革"后巴老出版的各种文集,几乎都会送给老丁.北京媒体记者曾为了撰写有关巴老的专题报道,在上海采访老丁后,得出一个结论:巴老对老丁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3.
3种原著再版:送别永远的巴老 作家出版社新版<随想录>.巴老20世纪90年代写的<没有神>作为这个新版本<随想录>代序,<随想录>还收入巴金先生十几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笔者从福州新华书城、晓风书屋营业员获悉,<随想录>是近年来巴老读物中最为热销的一种,2005年作家版<随想录>也卖了不少,遗憾的是该书定价46元显然太高,如能定位在20元上下,销量会更加可观.  相似文献   

4.
今年10月19日是巴老百岁华诞,巴老是中华民族的人瑞,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在庆贺巴老百岁华诞时,我不由想起了十八年前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5.
10月11日上午,由上海市档案学会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8年"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拉开帷幕,这是连续第四年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纪念巴老的系列讲座。本场讲座邀请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有"越剧王子"之称的赵志刚先生作"谈越剧《家》"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了蒋泥关于老舍的评传。老舍,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蒋泥从他的"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等入手,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本文谨就老舍与胡风的过往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曼华 《中国广播》2010,(1):57-57,60
我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不仅以他的文学创作蜚声海内外,他的崇高人格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从1993年巴老90岁生日开始一直到他百岁病逝,我有幸每年来到巴老身边,聆听他的教诲,学习如何做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  相似文献   

8.
秦殿杰 《新闻界》2003,(5):61-61,64
在中国文坛巨匠巴金百岁生日之前,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赵兰英满怀深情地写了通讯:《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见《新华每日电讯》9月2日第七版),热情颂扬了巴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读来非常感人。这篇2000字的文章,从写作上可以看出以下的特色:一、精心提炼,主题深刻。巴老70年的创作生涯,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然而,熟悉巴老的记者赵兰英,不去罗列他的《家》、《春》、《秋》等名篇巨著,惊人的业绩,而是综观巴老一生的追求,“从巴金70余年创作生涯留下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可以看到,那就是:让生命开花。”于是“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传得满天飞,近日,巴金受邀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时又被广为传播。据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王海龙从纽约致信作家赵本夫,称该团4月10日起草并通过了致巴金的邀请及致敬信,恳请他接受邀请,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然而27日,巴金家人却告知,巴金及其家人对此事并不知情,他们甚至推测:“这可能是造出来的消息。” 28日,巴老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李小林在和一位记者通话时说,巴老即使获得提名,也决不会参加。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9月 6日 ,上海市档案馆召开巴金、王元化先生捐赠档案资料表彰会 ,巴老因病未能前来 ,王老偕同夫人张可女士出席了会议。此文即系王元化先生在会上的发言 ,经整理后请他本人过目 ,现发表在此。  相似文献   

11.
一组引起广泛重视的报道《老作家巴金以一颗慈爱火热的心,同‘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通信谈理想》——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解放日报》一版在这个显目标题下,发表了无锡十个孩子给巴老的信,以及巴老复信的全文,同时刊载了《呼唤与回答》的专访文章,第二天紧接着刊登了该报记者到无锡会见写信孩子的专访,十月二十日,这家报纸又登载了“寻找理想的孩子”来上海见到巴金爷爷的消息。这组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社会的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在十月十八日全文转载了十个孩子的信和巴老的复信,(?)  相似文献   

12.
《世纪良知——巴金》李存光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全书收入社会各界人士及巴金亲属和外国友人回忆评说巴金的文章70余篇,多侧面地层示了巴金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思想追求和人格魅力。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之外的巴老,他的忧患,他的律己,他的自剖,他的反思,他的热情和朴讷,他对于友谊、爱情的执著和坚贞,众多的笔触汇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巴金。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中国的良心,是世纪的良知。人文社出版此书意在贺伴随世纪走过的巴老九七华诞,同时也献给敬仰巴老的读者们。  相似文献   

13.
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因工作关系,幸运地与巴金先生结缘,并持续了20多年的友谊。初见巴金1980年代初秋的一天,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告诉我,巴金家中有一批外文书要捐赠给"上图",他嘱我前去巴金家了解—下情况,听听巴老的想法。这可是一份美差呀,想着快要与心中仰慕的巴金见面了,我激动极了。早在读初中时,我就从国文老师那里借阅小说《家》,书中的人物情节让我浮想联翩,"巴金"这个名字也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中。也正是这位国文老师,帮我改名为"斌如"。我原名"慧英",他认为太俗,且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文武  相似文献   

14.
最后五年     
托尔斯泰如是说1983年一月五日,父亲收到巴金先生寄赠的新作《真话集》,第二天就回信致谢。巴老在家里从高处取书,滑了一跤,折了腿骨, 躺在床上作牵引;赠书的扉页上除了签名和日期,还注明“于病床”。我父亲在信上说, “观此手迹,遥念不已。”又说自己于四年半前,“以割除胆石卧床三个月。以后起身,履地,举步,都像幼儿似的重新学习,渐渐恢复原有能力,此中亦有趣味。……见病床上能题字,且(似漏了‘听说’二字)能撰发言稿,殊感心慰。”父亲在1978年害的是胆石症,由于在旅途中耽搁了近一个月,闹得几乎不可收拾,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在恢复的过程中又屡遭挫折。老人家在信上这样轻描淡写,是真个忘记了呢,还是为了慰抚要在病床上躺六个星期的巴老呢?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巴金的一部分著、译作如:《巴金近作》二集、《巴金中篇小说选》、《心里话》、《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快乐王子集》等,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省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巴老是四川人,十分关心四川的出版事业,他将稿  相似文献   

16.
巴金,中国当代文学泰斗;祁鸣,一个极普通的影视记者.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两人的社会地位有霄壤之别.十年动乱刚刚结束,笼罩在巴金头上的乌云尚未彻底驱散,祁鸣就开始零距离地跟随巴金,22年来(从1977年到1998年巴金住院前的最后一次照相),用镜头记录下无数珍贵画面.而巴老也始终将祁鸣当作知心的晚辈,与他敞开心扉聊天,并在政治和生活上关心他.他们两人的情份,体现了一位文学大师的崇高人格和温热的人文情怀.并证明了一个真理:高尚的人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谦逊.  相似文献   

17.
刘冬梅 《出版参考》2005,(32):37-38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阖然长逝,留给人世间无尽的追思.中华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缅怀着大师正直、真诚和高尚的灵魂,重温着<家><春><秋>里激流般青春的浪花,回味着<随想录>朴实的语句中的深沉反思情怀……而我,身为一位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回眸凝望从一个世纪的风雨中蹒跚走来的身影,追溯巴老在文学出版舞台上曾经纵横驰聘的生命历程,从心中涌起更多的是对巴老作为一代卓越编辑家和出版家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3,(11):50-50
在中国文坛巨匠巴金百岁生日之前,新华社上海分社分管文化报道的记者赵兰英满怀深情地写了通讯:《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见《新华每日电讯》9月2日第七版),热情颂扬了巴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读来非常感人。这篇2000字的文章,从写作上可以看出以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这年头,作家不像以前那样吃香了.遥想当年,作家牛得很.记得在中学语文课上,课堂成了我们朝圣作家的道场.我们的话文老师,就是一个特大号的作家粉丝.提到作家,他的那双小眼睛就会放射出100瓦的亮光.鲁郭茅巴老曹,外加第二、三梯队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什么的,当然还少不了狄更斯托尔斯泰莫泊桑欧·亨利福楼拜之类的海外团队,他说书似的,像比自己的家谱还清楚.我们语文老师物色语文课代表,也是看谁肚子里装的作家多.当然,我只记得周树人周作人李芾甘之类的“大路贷”,因此,我做不了语数外三个代表中含全量最大的语文课代表.  相似文献   

20.
曹禺(1910-1996),著名剧作家。中国现代文坛有“鲁郭茅巴老曹”一说,老是老舍,曹就是曹禺。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其父曾任黎元洪总统的秘书,后常年赋闲在家。曹禺幼年丧母,原来的姨母成为继母。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曹禺小时候聪明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