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读环节对于学习一篇课文来说犹如万丈高楼平地基,地基不牢,地动楼摇。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初读教学"正在有意或无意地被弱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缺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也实在太少,初读教学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为了扶正初读教学弱化现象,构建有效初读教学课堂,在"学习资源包"概念的启发下,"初读教学策略包"应运而生,有效地整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初读教学课堂。分析初读教学被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探讨提高初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语文,读很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非常重要。当下的语文课堂,初读要么被讲读代替,流于形式,要么被预习扼杀,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了让初读更有效,让更多学生平等地体验初读,必须对初读的方法与形式进行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学段的课堂教学中,在初读环节,教师要有明确的初读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要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的原则,注重把初读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优化初读教学,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本着"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自得"的原则,探索出一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1.初读感知: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说过:"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但是在现实中,学生的初读要么兴趣索然走过场,初读如同摆设;要么过细费时,初读力度扩张,到讲读环节时,读文已经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在细读环节上绞尽脑汁,还要对文本的初读下一番工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凸显"趣"字,唤醒阅读兴趣;凸显"通"字,清除认知障碍;凸显"明"字,梳理脉络顺序,从而夯实文本初读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7.
施卓侠 《山东教育》2012,(26):48-49
语文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履践"品读",就可为学生打开文本细读之门。何为"品读"呢?简单地说,"品读"就是仔细阅读、品味的意思。展开来看,"品读"则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初读理解、细读分析、赏读品鉴。初读理解是对初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则强调文本内容及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赏读品鉴更在意基于文本的品味赏析及由此而获得的启发与感悟。该如何把"品读"这种感觉实践到文本中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呼唤高效,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合理地安排我们的课堂才是语文提效的根本。一、读"本"为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的学生课文还没读正确、读透,教师就让他说理解、说感受,学生往往是牵强附会,一知半解;然后就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再引导;最后,又挤占了感情朗读的时间。所以,语文教师应懂得"偷懒",延迟开讲,重视初读,让学生读好了书,再开始讲。教师检查初读应比如何开讲更重要。读好书,才  相似文献   

9.
林泉玉 《教师》2014,(16):30-31
当今的阅读教学把课文教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成效。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完美往往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走过场。课文初读,首先必须做到"读通读顺读准确"和"整体把握",还要做到让学生在"感知重点、难点、精彩点"和"留下悬念"的读中产生探索求知的动力和欲望,从而充满激情和期待地投入到深读课文中去。只要老师肯钻研、因文施教,指导初读课文也能异彩纷呈,亮点频现。课文初读教学应该在"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实"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让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形成共识。在"读"占鳌头的课堂上,教师导得巧妙,学生读得投入,课堂上呈现出让人欣喜的热闹景象。当我们细细咀嚼这番热闹后,庆幸之余,却很难发现初读教学的身影了。当课堂上,深读探究,品读感悟,粉妆登场时,初读教学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不禁要问:初读为何如此受冷遇?不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初读吧!  相似文献   

11.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2.
<正>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如何让学生走进课文,以读促知,领悟文中情感,又让学生超越文本,读出个性呢?下面是我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些认识和体会。1,初读,读前激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认为:"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因此,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如何吸引学生在一接触课文就产生要读好的强烈愿望?这要靠兴趣。如:苏教  相似文献   

13.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目前国内没有系统的相关研究。它以学生预习之初次批注为前提,选择大多数学生的初读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初读感受作为教学起点,以五步分析法作为抓手指导学生阅读和答题,真正践行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它可以贯通文言文、现代文、名著阅读、单篇阅读、语文试卷等全部语文教学领域,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教学法。该教学法示范课《鸿门宴》课例荣获noc大赛特等奖,其独创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获得创新大奖。试从概念阐释、模式举例、应用反思三个方面,力求对"批注式阅读教学法"进行比较清楚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结合认识规律,引导聋生通过"初读感知—细读感受—品读感悟"学习流程,指导他们开展文言文精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品读”、“美读”,而“初读”却渐渐被教师“遗忘”了。其实,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步”,它对传递着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拓展、阅读策略等方面的主导信息,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站,是阅读的“蓄情”阶段。因此,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初渎呢?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16节语文展示课,不由对当下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些许担忧.为了课堂出彩,教师们几乎都把第二课时的"分析课文内容"调了一部分,或是全部放到了第一课时,对第一课时应着重学习的生字和初读课文,只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试想,学生读课文还结结巴巴的,怎能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初读,让初读也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浸润而提取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由于跨越千年而时代久远,对于初读古籍的中学生来说,确实会有"代沟",如何缩短这种"代沟",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然而,诗歌的种类多,情意丰富,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本文就诗歌的"个性"探讨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郑维联 《学子》2013,(1):6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精讲多读,让学生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写,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大捷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始终都是指导学生初读、精读、赏读,通过这三步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初读全文,明白大意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在初读阶段,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感知语言,在  相似文献   

19.
翁小伟 《考试周刊》2014,(23):31-32
<正>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变为"会学",即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对此,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指导学法方面的尝试,获得了一些体会。一、授以阅读文章的方法——"三读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给其读书方法。"三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初读,即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通过提炼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把重点内容从全文中区分出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初读时,可自我设问:文章写了什么事?谈了什么观点?层次思路是怎样  相似文献   

20.
语文特级教师郭学萍执教的《灰椋鸟》气势恢宏,大开大阖,密处不透,疏处可走马,让人叹服,尤其是将"想像"贯穿始终,更是让我受益良多。一、想像一个词语在第四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