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最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则很少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而缺乏对人的个体的关注、缺乏人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就会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精神的生活,人们便丧失了精神家园,即使物质生活丰富还是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缺乏人精神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产、精神文明问题都是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中的问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的社会生活逐步分化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领域或系统。社会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系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全部精神活动的总合。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需要的活动是指,诸如满足对智力的培养训练,智力的创造发明,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精神的娱乐、观赏、消遣等活动。社会的精神生活有复杂的成分、结构,不仅包括精神生活的主体——人和以肉体组织为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方式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冬梅 《教育导刊》2001,(15):19-21
生活方式就是“吃、喝、玩、乐”和“衣、食、住、行”的方式。但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机体,不仅有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生理需要,而且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因此社会学研究中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主体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活动的稳定方式,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闲暇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闲暇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浅论说课活动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秦忠义,刘明芳人的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与被满足的,它调节着人们的活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说课活动则是以人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为基础而构成的教学管理动力系统。本文将以心...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需要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 ,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人的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 ,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性生活需要、健康和安全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即人对社会的需要 ,包括人与人的相互依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和劳动合作需要 ;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需要包括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 ;情感需要是人对积极、愉悦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消极、忧郁情感的克除和消解 ;意志需要即对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方式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闲暇生活方式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日趋多样生活方式就是“吃、喝、玩、乐”和“衣、食、住、行”的方式。但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机体,不仅有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生理需要,而且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1〕因此社会学研究中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主体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活动的稳定方式,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2〕生活方式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网络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文化、教育景观,融人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已日渐成为中小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广泛积极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精神堕落的陷阱,这些网络陷阱就是网络成瘾症,它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直接危害着广大的中小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材呼唤富有创新性的语课堂教学,同时根据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精神,通过课内外衔接,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提高学生健全素质的语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类对人与自然、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关系等方面均有不同认识。说清楚20世纪道德教育的基本状态,才能思考如何更新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根据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提出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根据人类对不同社会群体(主要是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现状的了解,提出进行全球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提出主张重新理解集体主义教育;针对人类物质和精神失衡的现状,提出进行生命关怀教育。重视人类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是后工业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有完善人的德性品质,提升人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人过上“好生活”的责任。“好生活”需要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但它同时也是建立于社会、群体的和谐的基础上的,假如作为整体的社会不和谐,那么个人的“好生活”就很难得到实现。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和谐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它也能通过提升人的个性品格来使人达致“好生活”。  相似文献   

11.
民生需要就是民众的生活需要,是指民众利用各种生活条件,以保障和改善自身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民生需要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的综合性范畴,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四个基本方面。民生需要是一种方向性、趋势性需要,表现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基本层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张志雄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22-23,3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和谐广东建设的实践勾勒了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即扩大经济强省优势,增强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推进依法治省,打磨社会公正的制度利刃;建设文化强省,强化社会公正的精神支撑;借力活力广东建设,注入社会公正的不竭动力;打造平安广东,加固社会公正的稳定秩序;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拓展社会公正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在这些具体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合理而健康的物质需要与科学而高尚的精神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理论上全面、科学地认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及其关系,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服务学习是人内在心理需求的反映,在满足人内在需求的同时促进了人的发展.服务学习满足了人的整全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学业与思维的提升;服务学习满足了人的社会交往需求,使学生与外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服务学习满足了人的尊严需求,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与自尊感;服务学习满足了人的灵性需求,让个体在自我超越中产生大我的存在感,从终极关怀上来体悟人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精神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恩格尔系数不适合用来衡量我国居民生活状况,新的社会时期需要更多从精神消费和幸福感受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刘思敏提出旅游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特质,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用"旅游恩格尔系数"来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是大势所趋.但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表明,刘氏旅游恩格尔系数虽然从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正向测量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但在计算模型上仅采用旅游消费作为计算指标却存在商榷之处,还需要构建新的模型来弥补此计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国家的进步和强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力量的增强,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消解消极心理,去除精神压抑。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达到这一目的?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论,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