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道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也受到了道教仪式、义理等的影响,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与融合。崂山道教对当地的节庆民俗、庙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崂山道教民俗的世代传承,反映了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信奉与推崇,燕、齐之地方仙道极为兴盛,秦皇汉武多次巡幸齐地,足迹遍布山东沿海地区。地处东海之滨的崂山也在此影响下逐步被世人所知晓,并吸引了众多隐逸之士前来,从此成为崂山道教文化积淀的开始,可以说没有秦汉方仙道在崂山周边地区的影响,崂山道教产生的时间会大大后延。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教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使崂山道教文化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从而对青岛经济、文化,特别是旅游经济和对外文化交流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年来崂山道教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始终不受重视,致使这种作用至今未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因此,加强崂山道教文化基础研究,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相关的应用开发工作,对于青岛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教民俗具有厚重的美学意蕴,它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与娱乐之需,拓展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很多古老的艺术与文娱形式往往凭借道教民俗的持续传承,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确立自身不朽之身姿。不但如此,道教民俗还能够凭借自身强劲的宗教性内蕴,发挥情感抚慰、身心调节的功用,充当广大民众的精神安慰剂与镇静剂,并能够从实践的层面肯定和印证道教的生命关怀思想。道教民俗对广大民众的社会行为具有规约性作用,能够发挥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5.
崂山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青岛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由于其本身的教义、独立的经济地位以及与崂山当地居民的历史关系,决定了它很难成为当地的普遍信仰.但崂山道教的影响力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6.
山东崂山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 132.7米。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当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可以看到两种景色: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因此,古人称崂山为"神仙之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早期小说中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早期小说中的神秘主义深受道教的影响,在小说中许多民俗性事象都与道教文化有联系,它们的出现进一步增强和丰富了小说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8.
崂山道教在道光之前,出现了一批具备各方面才能的优秀道士,多所道观都得到了重修,道士人数也有所增加,从而较好地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明代嘉靖以来的中兴局面,实现了崂山道教的又一次辉煌。道光以后,崂山道教渐趋衰落。道士素质明显下降,宫观建设停滞不前,到了光绪年间很多道观已经荒废,崂山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9.
云山道家     
松龄先生笔下的《崂山道士》让崂山和道士都名扬四方。正如文中异史氏所云:“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笑归笑,但凡去了崂山、参观了太清宫的人,心中涌起的便是对这云山道家的赞叹了。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25年),到东晋南北朝时逐渐完备,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特别是医药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金元时代,道教又分成了两大派别,即南方的正一派和北方的全真派。现在崂山的太清宫便是当时全真派的第二大道观(第一大道观是今北京的白云观)。人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崂山,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平 《华章》2011,(11)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是道教融摄先秦道家之思想理论的阶段性发展.本文以道教思想的融摄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唐道教学者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的主要范畴、人生哲学、意义及影响,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道教重玄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山匪》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作者在题材的取舍上,将历史记忆和家族记忆作了巧妙整合;在情节叙事方面,讲史与传奇又有巧妙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着力突出残暴匪性与传统仁义力量的抗争;大量的民俗描写,反映了作者浓厚的传统民间本土文化情结。真实广阔的历史画面的再现与精湛的小说叙述艺术的结合,使《山匪》成为孙见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惠州罗浮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在罗浮山开展道教文化旅游有着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而在打造罗浮山道教旅游的文化个性时,可以道医养生文核心,树立葛洪、鲍姑、黄大仙、陈楠等罗浮道医品牌,营造道教养生氛围,开发多层次的道教齐生体验产品。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并渗透到了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威宁县板底村。板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特殊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信仰文化,势必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并相互调适。而基督教信仰文化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促使其自身的不断变迁。基督教信仰文化在板底村长期发展,既获取生存空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研究分析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形成、变迁、文化碰撞与调适等,才能全面了解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体系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 ,其历史渊源与中华民族文化紧密相联。武夷山是福建道教主要的活动地区 ,其丰富的历史宫观及历史人物对福建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五A级旅游区。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对于推动青城山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对青城山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开发利用中尚存的问题,并结合青城山灾后重建,提出一些深度开发利用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的基础上,梳理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清点著名道长们的贡献,考察目前道众的基本情况、日常修炼及在管理、法事、道乐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对深入了解崂山道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即墨先贤黄宗昌对崂山情有独尊,为我们留下了第一部《崂山志》。此后,当地学者或作续志,或作新志,其中尤以黄肇颚《崂山艺文志》和近人周至元《崂山志》最为著名。黄氏《崂山志》先以抄本传世,从民国五年(1916年)刻印以来,迄今已经出过多种版本。多年来,学者们对黄宗昌、周至元及其《崂山志》进行了相对较多的探讨。简要回顾该书传播、整理及相关的研究历史,总结其得失,对崂山文化和崂山道教研究的推进,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