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郑颖 《现代企业教育》2011,(21):267-268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价值观。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我国的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来阐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对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保护急待加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为视角,建构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以期为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通过移动互联APP技术,探讨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利用移动互联APP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基于移动互联APP技术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同时也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目的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猫头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实施"猫头狮"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结合经验谈一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血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朋辈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亲和力及群体性自我教育优势,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提供新思路。文章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探析朋辈教育在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中的作用、应用以及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朋辈队伍建设、丰富朋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内容、系统评估朋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燕妙 《教师》2014,(32):24-25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造成非物质文化的逐渐消亡。地方高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舟山渔歌"课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界定,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几点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处于一个如此重视诗歌编选的"诗合集时代"当代诗歌图景,其问题就在于,在"诗合集时代"现代诗歌该如何完成中国现代诗学的当代构型。李润霞在她的潜在诗歌编选以及当代诗歌研究中,就试图建构一个诗歌标准,在喧嚣的时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寻找一个当代路标。她的三卷本《潜在诗选》首先以扎实的史料重构与疏浚地下历史,深入地下诗歌的诗学价值,展示了诗学研究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出独有的编选个性。而且通过该诗选,编选者以"青春文化"与"个人手艺"向度中国现代诗学当代构型的重要路标,并参与了当代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以体育专业领域观点、非体育专业领域观点及研究议题的理论扩展三个维度综述人文奥运理念研究进展,认为学界在人文奥运理念研究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即人文奥运并不能简单认同为文化的奥运,而应该体现“文明”的成分,结合中西方人文精神的文化禀赋,致力发展民族文化创新,坚定于奥林匹克运动中国化;体育专业领域是人文奥运理念的主力军,为促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论与实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改头换面的研究成果频繁出现,非体育专业领域虽然发文量及观点的呈现不甚丰富,但整体水平较高,重复研究较少,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论与实践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研究主题有转向的迹象,即由人文奥运理念的探讨转向其所指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上(“人文奥运”理念的理论扩展).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小妇人》是在美国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大众文学经典作品之一。本文鉴于文化的重要意义从广义的文化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以奥尔科特的传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状况、现代和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等为参考资料,发掘出19世纪中期美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式家具中的一腿三牙方桌是无柬腰方桌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腿三牙方桌的设计艺术特点就是把人们的需求、科学技术和艺术完美地、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亍一起。无论是它的实用性还是它的形式美感都通过其物化的本身传达给我们。它不仅体现了明式家具科学的卯榫结构制作技艺,还展示了为人造物设计艺术的精髓,以及深邃的美学内涵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黄万获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4):19-22,46
"视觉方式"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是人们在观看时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翻译研究者主张以文化翻译代替字面翻译,以达到翻译标准。文章从这一理论出发,主要论述文化翻译中影响“信”的因素,并进而探讨文化翻译中达到“信”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任何一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都离不开好的教材。芬兰汉语教师Tanja编写的《走吧》独具特色,给我们研究"中级汉语教材话题如何选取及其与文化项目兼容"提供了借鉴。当前的中级汉语教材重形式而轻内涵,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少对语言文化移入的考虑。应该重视教材话题本身的意义,突出其实用性。教材"话题"与"文化项目"兼容过程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教材"话题"要适应异国文化,让对方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教材"话题"应该体现汉语言独有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在研治中国中古史时,尤其是在分析武周政权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时提出了“文化阶级”的概念。剖析“文化阶级”这个概念,对于了解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文章在陈寅恪著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阶级”的提出背景、使用状况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珠玑巷移民史研究中,罗贵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罗贵是珠玑移民的领头人,"罗贵祖"所在之良溪成为珠玑移民的文化心理中心。有关罗贵的"传奇"存在于罗氏族谱、非罗氏族谱和珠三角民间,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探讨罗贵祖"传奇"之文化意义,对研究珠玑移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